前些日子在雜誌上看到《一個人開書店:那霸市場裡的烏拉拉》這本書嚇了一跳,怎麼店裡居然沒有進啊!況且已經出版了好些日子,號稱目前日本規模最小的書店,它的經營故事確實引人興趣。本來在連鎖書店淳久堂工作的宇田智子,自己申請外調到沖繩分店,離開日本都心東京,一下子連到碧海連天、風俗民情也不盡相同的沖繩。

「沖繩縣產書籍激發了我對沖繩的興趣,我會特地去吃沖繩料理、去聽三線的演奏會,或參加新宿的沖繩傳統舞蹈祭典,但就是不曾去沖繩旅行。」

幾乎和這座島嶼素未謀面的宇田小姐,每次有人問她為什麼會跑來沖繩開書店,她總會心底不安,父親是和歌山人,母親是岡山人的宇田智子,無法說自己是回到家鄉開書店,為了這充滿特殊魅力的島嶼,想必綜合著更多連自己都還摸不清的原因吧!本來在連鎖書店工作的她,儘管店內負責擔當在地鄉土書籍的她可以排滿50格書架,但幾乎沒有時間好好看看沖繩。短短兩年的轉調時間已滿,彷彿還是觀光客的宇田小姐決定留在這,並且一下子就深入第一牧志公設市場,在熱鬧的市場中央通開起屬於自己的二手書店。

「在這裡,書並不是什麼特別的東西,或許就和芒果、三線、紅型(當地的染織)一樣,是沖繩風土孕育下的產物吧。只要這麼想,就會明白書和書店自有其生存之道。」

在日本岩手生活時,公司附近有一間在地書店:さわや書店(sawaya),它就落身「肴町」(sakanachyou)裡頭,隔壁是鞋店和咖啡廳,正是盛岡市中心的商店街,在販售各種生活用品的排列裡,看見書店總覺得特別安心且沒有負擔。如同宇田小姐所說,書並不是什麼特殊光環的商品,而是生活用品。依照時間的不同,在裡頭活動的人也不同,早晨像我這樣上班前打發時間的人特別多,可能是剛起床還沒有什麼精神,書店裡比較沉悶些。到了下班時間,婦女或小朋友就開始出現在店裡,環境就顯得熱鬧許多。中午到下午那一段時間,年紀較長的人會魚貫進出,靜靜的看著書,時間感也變得相當的長。

さわや的書衣相當特別,上面的圖樣即是昭和32年時的商店街樣貌。以大通リ(大通路)為中心,並仔細的將兩旁的店家都標示出來,上面寫著「わたしは/わたしの/住む/街を/愛したい」,我愛著我所居住的街道。一間存在在盛岡的書店,保持著剛剛好的溫度,和這個地方有適度的交流,就是書店所存在的意義!

看著宇田小姐在沖繩第一市場也漸漸有這種感覺,她說自己曾經驚訝於沖繩能夠有這麼多出版社,並且發行這麼多在地的書籍,那種活力正是吸引著宇田小姐每日坐在店裡,靜靜的賣書。書中她細細的描寫出在市場裡的攤販,親密的互動,那些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像是擺滿玻璃瓶罐的醬菜阿姨、服飾店老闆娘的先生,賣傘的、賣柴魚的…這些生氣蓬勃的生活點滴,與這小小1.5坪的書店達到某種平衡。

「把眼前的人所說的話和市場的近況一一記錄下來,其實是件很愉快的事,那都是每天生活中不斷發生的瑣碎片段,事後想想,說不定我就是為了看到商店街發生的種種新鮮事才開店的。」

近年來,台灣也有不少書店店主出書,或者是在網絡上看見書店們各自奮鬥的模樣,想想不論坪數大小,除了平常的店務之外,還要時常關心與客人之間的互動,一間書店該維持的氣氛,並時時和世界接軌,大小事情都要注意,如何在興趣與營業上達到平衡?單純愛書的話可以利用閒暇時間讀書,若想要賺大錢也肯定不願意投身於書業這種毛利低的商品,然而把書當作一種商品的話,必須面臨更加全面性的吸收與考量。

「成為優秀的圖書館員的秘訣就在於,對於自己所管理的藏書,除了書名與目錄之外,不再多讀」,宇田小姐說她剛讀到《不用讀完一本書》的開頭這段,相當震撼。同樣身為書店店員的我,也曾經害怕把書店的書櫃當成自己的書櫃,雖然說把自己喜歡的書介紹給讀者相當開心,但若只按照自己的喜惡作為篩選標準,就失去「全面觀照的立場」。

至今還是會有不少讀者認為書店店員應該看過店裡的書吧!還是有不少時候會發生被讀者的問題問倒的窘境,然而該如何鍛鍊自己對於書的敏銳度,需要的不只是對於書的愛,還要具有站在更高的地方「全面性的搜尋」。

日本友人在仙台開書店已經快18年了,近來在看他於10周年時所寫下的書店種種,看著看著也感覺很不可思議,在台灣維持將近20年的書店是否也有將這樣的經歷書寫下來呢?雖然我於仙台的緣分至今還很短暫,但在友人野前小姐的描述下,彷彿看到仙台的改變,書店的成長。《有咖啡書店的街》(ブックカフェのある街),如果城市是一間房子,書店就像是標記著人類身高的一根柱子,記錄著城市裡的人們生活的樣貌、氣味與深度。

石方瑜《就這樣開了一家書店》、夏琳《不專心賣書的小書店和它的常客們》,還有晴耕雨讀《開一間小書店》、《開一間小書店第2年》,都一再把屬於書店窗裡映照的生活給寫了下來,在台灣的獨立書店彷彿正沸沸揚揚的開張著,面臨著書業最不景氣的時代,這些日日開門守候讀者的書店是在等待著什麼呢?不論是否是曇花一現的獨立年代,書店裡的每人都在努力思考著關於知識、感情與理智的溝通和流傳,我記得曾經問過老闆:「三餘會不會哪天就倒了啊?」老闆笑笑地說:「三餘會倒的那天,就是讀者不在需要我們的那天」。書店大小不論,因為被讀者喜愛著所以才一直存在吧!市場裡的古書店烏拉拉是這樣,在台灣的每一間書店也都是這樣,即使離開了也用另外一種形式存在在讀者的心中。

「外觀都是四四方方,怕水也怕火,沒有保存期限,卻會隨著時間漸劣化,內容也千奇百怪,對某些人來說不值一提,卻是另一個人的稀世珍寶,這就是書。」

作者:陳瀅羽

(編按:此篇為新頭殼網站跟高雄獨立書店「三餘書店」合作所推出的書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