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雨落下
把我的身體截斷
你拾起鏽塵狀的腳骨
刺進你的腳骨
─〈鏽與骨〉,吳俞萱
《鏽與骨》是電影《De Rouille et d'Os》的中國翻譯,台灣翻成《烈愛重生》,導演賈克歐狄亞(Jacques Audiard)在這個禮拜以《狄潘》(Dheepan),拿下坎城金棕櫚獎,詩人吳俞萱以「鏽骨」為名寫信給他和他的電影們。「在碎裂之中理解完整」,是吳俞萱對賈克電影中殘缺人們生存力量的總結,《烈愛重生》的瑪莉詠柯蒂亞失去雙足,她腐鏽的身體,男人的愛如同接骨師傅接上力量,但愛與自由就能解決生命的困頓嗎?傷痛的人還是得回到自身內在的探索,吳俞萱用「跋涉」去形容這段自我對抗的過程,「最終不是得到了什麼,而是懂得並接受去放下些什麼」。
吳俞萱是台灣年輕的創作者,她的一本詩集《交換愛人的肋骨》,在文字強烈的影像感中,一刀一刀切剖自我的肌膚,讓生命本質躍然於紙上,殘酷而純真是詩人創作時的誠實態度。在詩集中,俞萱寫了不少以電影為創作來源的詩,她透過影像與故事的推衍,進而提出她的世界觀以及生存態度,那純粹的創作性,讓我很喜歡她的作品。
真正和俞萱深談,是在三餘書店開幕的2個月後,她提議在書店舉辦詩會,每次閱讀台灣詩人的3首詩,這成為了三餘書店每個禮拜三晚間的小型聚會,一夥人聚集在桌球檯邊,讀詩解詩也創作詩。俞萱以一種純粹而理想的創作姿態生存,她儘量把物質需求降到最低,讓更多時間給予知覺去感受世界,然後她用文字、表演、影像或閱讀行動,獻給她所關愛的人們。
《隨地腐朽:小影迷的99封情書》是她的第二本創作,除了詩人,影評人是她另外一個受人知曉的身分,她在電影研究所期間,每天閱讀三四部電影,然後在不同空間召集各式人群,舉辦免費的電影放映會,她用「小影迷」形容自己,是一種過謙的說法,但她面對導演時的熱切情感,又真是小影迷的純真傻勁。
《隨地腐朽》裡書寫99篇給電影導演的情書,不同於一般的影評書,俞萱的電影評論如詩句般輕巧又沉重,每一篇情書既是大導演們的創作分析,又是俞萱建構自我創作與生命觀的「跋涉」,每一篇情書都如同一盆火焰,用力焚燒點亮方向,在導演與讀者之間,獻上作家無私無垢的思維。
吳俞萱在《隨地腐朽》中,獻給每位導演不同的物件,賈克歐狄亞的「鏽骨」,婁燁的「頤和園」,索倫提諾的「燈塔」,北野武的「碎浪」,歐容的「牙刷」,那是電影留給詩人和導演的情感結晶,也是身為讀者的我們,介入他們情感的媒介。
對於侯孝賢,她寫下了「芒果樹」,那是侯導在《煮海時光》中的童年回憶,也是《冬冬的假期》裡男孩攀爬的大樹。吳俞萱這樣形容侯導的芒果樹:「沒有一根晃動的樹枝,能將天空變得渺小」,因為我們靜靜的看,慢慢透視了生活的掙扎,也直視了生命的悲喜,於是電影之中是空明氣度,是靜觀的距離,那是侯孝賢電影給這世代人們,對於生命最清澈的體悟。
於是「沒有一根晃動的樹枝,能將天空變得渺小」。讀到這句話,我不禁掉下眼淚,有如與俞萱併坐看侯孝賢的電影,從《童年往事》到《悲情城市》,一同在電影中感受侯孝賢的美學與生命觀,這樣的激動,在閱讀《隨地腐朽》時隨處可拾,這是一個容易不停落淚的閱讀經驗,因為安哲羅普洛斯的「電線桿」、是枝裕和的「煙霧」、還是楊德昌的「洗手台」,還有吳俞萱在文字中真誠敞開的靈魂與思維。
鏽與骨,鏽蝕我,且又撐住了我
岩與露,割裂我,且又將我聚合
幕與塵,盛裝我,且又任我消散。
99封給導演的情書,盛裝了99位導演的美學核心,獻給所有愛電影,也熱愛生命的朋友。在世界瞬間腐朽之時,我們彼此以電影擁抱。
作者:尚恩
(編按:新頭殼網站跟高雄獨立書店「三餘書店」合作,每星期五固定推出書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