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歐巴馬甫進行印度之旅,也是有史以來在任內二度造訪德里的美國總統。國際輿論對於歐巴馬與印度總理莫迪的會晤出現不同的評論。傳統派認為縱使近10年來美印關係大幅改善,但仍無法突破自冷戰時期以來彼此心結,包括美國與印度世仇巴基斯坦的友好關係、印度與俄羅斯的戰略結盟,乃至於莫迪曾遭美國拒絕入境以及印度人太滑頭、不可信等種種歷史與私人原由。加上印度的人權與污染問題仍然嚴重,反美情緒根深蒂固,因而如此表面上的戰略合作(strategic convergence)象徵性大於實質,戰略分歧(strategic divergence)依然大於共識。

另一派看法則截然不同。論述重點在於時空戰略環境已經出現重大變化,加上印度外交政策近來早已走出獨立自主、不結盟的原始立場,不僅積極「東望」(Look East),甚至已經「東進」(Act East)。尤其莫迪上台後,透過獨特領導風格,短短時間與美、日、中等大國進行穿梭外交,強勢展現印度全方位與多層次結盟的企圖。更重要的是中國的快速崛起,在中南半島與印度洋建立起串連中東的「珍珠鍊」攻勢,對印度無疑是侵門踏戶的挑戰。另一方面莫迪則是主打經貿外交,加強近年即已主動的積極拉攏外資招商策略,讓去年分別訪問印度的習近平和日本首相安倍紛紛帶來重金誘因。

印度更是歐巴馬日前繼宣導美國與古巴關係正常化後,另一項希望於總統任期結束前可以宣傳的外交政績。因此自4 個月前邀請莫迪親訪華府後,歐巴馬寧願錯過上個月在法國巴黎與數十位歐洲元首遊行抗議恐怖份子攻擊《查理週刊》的重要場合,也不願缺席參加印度國慶、擔任莫迪座上賓的機會。

持傳統觀點者顯然低估區域情勢演變對於美印關係加溫的影響。

固然華府與德里在諸多議題上仍有歧異,但雙方面對北京霸權崛起的威脅讓戰略合作的必要性超越既有的歧見。這也是為何莫迪與歐巴馬會談的前一個小時都在談論中國。莫迪甚至毫不掩飾對北京的步步進逼的憂慮,建議重啟小布希任內一度提倡、號稱「亞洲小北約」的「美、印、日、澳四邊對話機制」。更遑論兩人事後在諸如民用核子合作、軍事交流演習、以及航空母艦和戰鬥機科技合作達成重要協議,確認雙方在亞太與印度洋區域的戰略夥伴關係。

莫迪的積極東進政策,加上與日本安倍和美國歐巴馬如此親熱,也有助於日本繼續推動強勢的外交作為以及歐巴馬留下所謂「亞太再平衡」戰略的外交政績。當然,為回應國內壓力,歐巴馬在行程最後的演說中也得批評印度漠視人權與未能因應氣候變遷等議題。

中國對歐巴馬與莫迪的熱情擁抱自然虎視眈眈,因為去年9月習近平才親訪印度,前往莫迪的老家古吉拉省幫他慶生,更送上200億的投資合同大禮。只不過同一日時間,中印軍隊又在喀什米爾拉卡區發生衝突,讓原本希望拉近對中關係的莫迪心生不滿。因此一方面中國外交部刻意淡化「歐莫會」的實質意涵,也未對莫迪過於惡言相向,而是維持一貫冷靜態度。

中、印、美三角關係充滿歷史情結與複雜元素,莫迪的特人格特質與印度改採多層次的結盟外交戰略也意在列強之間獲取最大自我利益。無論如何,印度的經濟潛力早晚將超越中國,中國的強勢崛起也讓印度在舊恨上再添加新仇,深感芒刺在背。時間點上搭上美國積極強化與其亞太盟邦的戰略合作關係,縱使表面上心照不宣、異口同聲不是圍堵中國,但「避險」(hedging)已是共識,剩下的就是較量各自的外交手腕。

作者:劉世忠(自由撰稿人)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美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