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日下午,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和中共總書記習近平進行兩黨高層的首會。國民黨重申「一中」的政治承諾。對中共而言,國民黨的承諾更加深兩黨的政治互信,也讓許多質疑馬英九總統不願推進兩岸關係的中國涉台人士閉上嘴巴。

過去5年,吳伯雄和中共高層的會面高達6次。綜觀國民黨內,如此高頻率高層例會的人物,除了連戰外,無人能出其右。要看懂吳習首會,我們不得不梳理過去6次會議來,吳伯雄的論述重點。

結論是:同前4次「吳胡會」相比,(馬英九總統連任後)第五次吳胡會和今年的吳習會,吳伯雄對政治語言的闡述更明確、論述更為清晰、承諾更為堅定。

去年,吳伯雄當著胡錦濤的面提出,對一個中國內容,雙方表述有所差異。兩岸追求「求同存異」,同的是「兩岸同屬一中」;異的部分,則擱置爭議。台灣現在推動兩岸關係的依據是「兩岸人民關係條例」,這是以「一國兩區」概念作為法理的基礎。他強調,兩岸並非國與國關係,而是特殊關係。

今年,他確切指稱,兩岸各自的法律、體制,都主張一個中國的原則,都用「『一個中國架構』來定位兩岸關係,而非國與國的關係」。這次,連「特殊關係」字眼都直接省了。

若吳伯雄的表述代表馬總統,這意味著國民黨正走入中共「十八大」報告所擘畫未來五年的兩岸關係圖譜:「增進維護『一個中國框架』的共同認知,在此基礎上求同存異」。

「十八大」報告中,中共更提出三大政治目標:雙方探討國家尚未統一特殊情況下的兩岸政治關係,作出合情合理安排;商談建立兩岸軍事安全互信機制,穩定台海局勢;協商達成兩岸和平協議,開創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新前景。

第一項,是促成兩岸政治對話,至少是民間對話,形塑有利官方政治接觸的氛圍;第二項,中共已列入國家級科研項目,並力邀台灣相關人士進行討論;第三項,則是兩岸和平統一前的「中程協議」。就如今發展情勢,前兩項已「箭在弦上」。

處理未來的兩岸關係,拿前中國國台辦主任王毅的話來說,中共極具信心、耐心、恆心。這「三心」,是源自中國綜合國力的增強;美中關係的難以分割和高度依賴性;新型大國關係的逐一構建。

此一大格局下,中共眼中,擺在國民黨眼前的選擇,甚為有限;但對民進黨,恐怕連選擇的自由,都已逐步萎縮。

對外,民進黨對兩岸關係的長期想像,宛如寄望在中美兩國的高度競爭和對抗上。潛意識裡,民進黨彷彿希望藉由中美抗衡,擠出台灣微弱的生存空間。

對內,民進黨主張以「住民自決」為核心精神的《台灣前途決議文》,寄望以「台灣是主權國家」的強大民意,作為抵禦「中國病毒」的「疫苗」。(該決議文誕生時,似乎對中國崛起中的綜合國力,未考慮太多;或認為此一決議文,足以抵銷中國崛起對台灣的影響)

但盱衡當今全球格局,無論是住民自決或民主價值,台灣仍無法承受國際權力關係丕變後,逐步縮限的戰略迴旋空間。這也正是國民兩黨面對中國崛起時,最難以啟齒的困境。

如今,在美國默許下,國民黨決定,加入「一中框架」,順勢走入中共寫下的兩岸關係圖譜。盡管他們阿Q地只倡議「和平發展」,絕口避提「統一」。

但民進黨除了攻擊國共兩黨會談的不透明、「背祖」、傷害台灣民主外,目前提倡的各種訴求、轉型,彷彿都是「無效射擊」。以至於,即便2016年民進黨重新執政,恐怕也難以撼動或掙脫這八年來,國共兩黨,甚至美國為台灣設下「一中框架」的隱形枷鎖。

最終,台灣的前途自決和引以自豪的民主價值,在「一中框架(枷鎖)」下,只能淪為服務於台灣內部意識形態的「鳥籠民主」,卻難以主動影響或導引中國,往有利台灣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