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如何,私營媒體總是會面臨私利與公益的衝突,為了處理或避免這樣的衝突,除了訴諸新聞專業的傳統之外,有的歐美報業也會從制度上發展出不同處理方式。

 

從政治上著手,某些媒體公共化是一條途徑。法國的法新社是公共性質的新聞通訊社,歐洲國家有強大的公共廣電媒體,但公共的報業則幾乎沒有聽說。

 

可是歐洲國家有一些著名的報紙,是由非營利的基金會持有的,例如英國的衛報和德國的法蘭克福廣訊報。它們雖然是公司型態,但股份持有則完全控制在基金會手裡,而且明言是為了讓媒體維持獨立自主。

 

O年代德國報業兼併風大起,於是有了「內部新聞自由」與「外部新聞自由」的討論,成果則是有十來家報紙或雜誌訂定「編輯室公約」,其中比較著名的媒體包括法蘭克福廣訊報、時代周報及南德日報。「編輯室公約」是一種由資方與編輯部簽署的合約,主要內容包括報社立場、編輯權在發行人、編輯及記者之間的分配,還有編輯部重要人事的產生方式等等。有的公約還觸及廣告和所有權移轉的議題。

 

德國的「編輯室公約」運動不算成功,1991年底剩下只有九家簽有「編輯室公約」,想把「編輯室公約」入法的努力也沒有結果。1994年台灣「自立抗爭」事件因提出「編輯室公約」的訴求,提升了抗爭的正當性,資方一度同意,但缺乏真正簽署的誠意,而告功敗垂成。意外的是後來公視正式簽了「編輯室公約」,其實公共媒體若有依其立法精神運作,本來就應堅持專業自主,是無須簽這類公約的。後來中央社的專業規章也是同樣的道理。

 

德語區發行量最大的雜誌明鏡週刊當年在討論「編輯室公約」時,則是採取另種作法,以保障編輯部成員在相關問題上的發言權。他們為員工成立一家參股公司,取得明鏡週刊相當比例的股份。

 

另一個從所有權著手,向大眾募資,要防止報業兼併壟斷的例子是德國的taz(die tageszeitung),它用合作社的概念,成員多達一萬一千個人,報社內的組織大體遵循基層民主的精神,雖然一路走來跌跌撞撞,但三、四十年下來,也維持了一個有一定影響力的左派報紙。

 

至於法國的世界報、解放報,雖然終究無法阻止資本家入股,但還是在編輯部門主管的產生方式上,堅持專業自主的方式。

 

網路科技的不斷發展以及媒體受眾行為模式的轉變,為媒體專業自主又開啟了另外的可能性。媒體進入資本門檻的降低,使得新聞工作者不仰賴大資本家資金而自行經營媒體的可能性出現曙光,但得以成功的經營模式還在探索之中。

 

美國的ProPublica,先是靠慈善家Sandler夫婦的大筆挹注,打出調查報導的名號,連奪兩年普立茲新聞獎,現在已有更多其他來源的捐款,可以進行更多的專業報導。

 

法國的網路媒體Mediapart由五位記者創辦,目前有二、三十位記者及四百位支持者供稿,有特定政治定位,走深度報導及分析的路線,財務靠訂戶的訂費支撐,據說現在已經可以平衡。

 

在台灣,新頭殼newtalk新聞網站也是由記者創辦,將媒體定位為社會企業,訴求專業自主,至今也已穩健走過三年。

 

觀察台灣媒體發展的趨勢,旺中企圖購併系統台,聯合報系發展網路及電視,王雪紅已實質掌控TVBS,正展現對媒體更大的企圖心,前陣子傳出郭台銘有意購買東森電視,現在則是黎智英有意脫手蘋果日報及壹週刊,有能力承購的也必然是大財團,在這樣的財團兼併風下,台灣的媒體拼圖會更好嗎?台灣的民眾可以獲得更好的新聞品質嗎?台灣迄今沒有發展出好的新聞專業的傳統,假如想到未來這些大財團的經濟利益將會如何主導台灣的新聞走向,頭腦清明的人,是會擔心到全身顫抖的。

 

如何在現有的媒體內部鼓勵新聞專業自主,在現有媒體之外,發展並支持台灣的獨立媒體,已經是刻不容緩的課題。(下)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