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ETF(指數股票型基金)市場規模急速成長,商品種類多樣化,而且投資人的理財觀念不斷進步,加上股市操作難度愈來愈高,為選股要大傷腦筋,故投資ETF已廣為投資大眾所接受,也逐漸形成風潮。

ETF投資方式簡單,幾乎適合每一種投資人, 又擁有透明度高、風險分散、成本低且買賣方便等優勢,因此深獲投資人青睞,目前共有15檔ETF上市,其中12檔為國內ETF,3檔為追蹤中國或香港股市指數的境外ETF,到底投資人該如何選擇標的呢?台灣證交所建議投資人可以掌握三大重點,即可找到適合的ETF。

一、了解標的指數與成分股

投資ETF,標的指數是最重要關鍵。由於ETF的投資目標是複製、模擬標的指數表現,所以標的指數基本上就決定了ETF的績效。不過既使是同樣產業不同指數,亦可能因為選股標準或指數編製方法的差異,而有不同表現,例如:相同是投資科技產業,追蹤臺灣科技指數的ETF,跟追蹤電子類加權股價指數的ETF,光成份股檔數就有56檔的差異,2010年報酬率也有2.13%的差別。

因此,投資ETF首要選擇標的指數,指數的編製、成份股選擇標準、比重調整、股息及股利計算方式,都是會影響投資績效的重要因素。

二、務必詳細閱讀公開說明書 

想了解欲投資的ETF,「公開說明書」務必詳細閱讀。不論看的是簡式還是複式公開說明書,投資前都至少要對ETF的基本資料做功課,這是最迅速而正確的方法。

該如何閱讀「公開說明書」的內容呢?基本資料及基金簡介、受益人之權利及費用負擔、投資風險揭露、收益分配及追蹤方式等,如果使用衍生性工具追蹤,也要留意衍生性工具的運用、評價及風險。拿追蹤指數的方式來說吧,ETF可以用完全複製、抽樣複製或合成複製來追蹤指數,完全複製跟抽樣複製都會持有現貨,而合成複製則是用衍生性工具來達到追蹤目的,而不同的追蹤工具,會產生不同追蹤效果及風險。

一般而言,完全複製的追蹤誤差比較小,但指數成份股太多的時候,申贖不容易;抽樣複製解決了指數成份股太多的技術問題,可是抽樣技術的好壞會影響績效表現;而衍生性工具彈性比較高,可以作出各種有創意的ETF,但相對投資組合透明度較低,且須承擔交易對手風險。這些追蹤方式沒有絕對好壞之分,而是ETF發行人針對不同標的指數及自身成本所做的選擇,所以投資之前一定要先評估。

其他ETF的架構、總費用率、收益分配規則、基金經理人的資料等,都會影響ETF的追蹤績效,而這些資訊都可以在公開說明書裡找到。

三、注意ETF追蹤誤差及流動性

追蹤誤差及流動性是評估ETF成功與否的兩大指標。追蹤誤差是ETF報酬率與標的指數表現之差異,追蹤誤差越高,ETF報酬越偏離指數表現,也就是離投資目標越遠,所以即使選對指數、公開說明書也熟讀了,但追蹤誤差很大的話,投資這檔ETF還是可能賠錢。流動性的高低則代表著投資人是否容易買賣這檔ETF,而流動性除了觀察交易量外,還要看報價狀況及買賣價差,報價頻率高,且買賣價差小的話,ETF也就有流動性,如果買不到、賣不掉,就算ETF表現好,也不見得是很好的投資工具。

不管ETF的發行人是誰、用什麼架構、方式或工具來追蹤、管理費是高還是低,基本上追蹤誤差越小且流動性越好的,就越可能是成功的ETF。

(本欄係與臺灣證券交易所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