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龍山寺外,近日出現駭人一幕——

長者排隊,遞出身分證與健保卡影本,只為換取一千元現金。他們以為那是政府補助,卻不知——那一刻,人生已被賣進黑市。 在數位時代,身分證號與手機門號,就是一把金融鑰匙。詐團憑此開戶、貸款、註冊電子錢包,甚至攔截 OTP 驗證碼,轉走存款。警政署 2024 年統計:全台電信詐欺案中,68% 涉身分冒用,平均損失 47 萬。這場「千元交易」,正是跨國詐鏈的起點——蒐集、冒用、洗錢,一氣呵成。 

台灣有「實名制」,卻沒有「身分保護制」。

電信門市要求雙證件,卻允許拍照留檔;政府索資無數,卻未強制企業固守。2024 年高雄某電信門市外洩數百筆影本資料,員工以 USB 拷貝販售。個資保護委員會統計,1.2 萬件外洩案中,41% 來自電信、保險、貸款等「合法通路」。制度鬆散,誠信成口號,公民身分遂成黑市上最廉價的商品。誠實的人,被迫信任不誠實的系統。要補上破口,須從三面並進:

一、科技防護

推行「零留存」政策:拍照後立即加密上傳,30 秒內刪除本地檔案;整合自然人憑證、臉部辨識與 NFC 驗證,淘汰影本制度。偏鄉門市設備老舊、網路不穩,中央應補助升級,否則淪為口號。 

二、法律防線

增訂「非法蒐集或販售身分影本罪」,收買、轉售視同洗錢,最重七年徒刑。企業應強制稽核與背景查核,若洩漏,主管與法人連帶罰。參考歐盟 GDPR,罰金可達年營業額 4%,另設「資安保險」協助中小企業分攤風險。 

三、教育警覺

警方與地方在廟口、市場設「防詐服務站」,發放 QR Code 卡片,掃描即看防詐動畫,教長者辨陷阱。

防詐應納入國中小與長照課程,讓「影本=人生」成全民警覺。真正的防詐,不在多抓幾人,而在讓詐騙無利可圖。

當政府高談數位轉型,卻容許證件街頭收購、影本雲端販售,這不是進步,而是退化。 

誠信,不只是道德,而是民主的第一道防火牆。當制度可信、資料可控、責任可究——當證件不再是街頭商品,

數位台灣,才真正站起來。

◎蕭錫惠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