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譽為「瘦瘦針」的減重藥物近來大受歡迎,然減重醫師蕭捷健指出,瘦瘦針並非減重萬靈丹,僅是輔助工具。蕭捷健強調,若使用針劑期間未搭配正確飲食與運動策略,不僅可能面臨肌肉大量流失的風險,停藥後體重更會迅速反彈,甚至可能比減重前更糟。他提醒民眾,藥物僅能協助開啟減重旅程,最終仍需仰賴個人生活習慣的建立才能達到長期且健康的減重目標。
蕭捷健說明,目前市面上常見的針劑藥物主要分為兩種類型,包括善纖達(Saxenda)及其同類藥物(如胰妥讚 Ozempic、周纖達),這些藥物透過模擬腸道分泌的「GLP-1」荷爾蒙,進而讓大腦產生飽足感、延緩胃排空並穩定血糖,此機制目前已累積相當成熟的臨床經驗。他進一步指出,另一種新型藥物猛健樂(Mounjaro)則屬於「雙重受體促效劑」,能同時模擬「GLP-1」與「GIP」兩種腸泌素,可更進一步改善胰島素敏感性。此外,市面上也有口服劑型如瑞倍適(Rybelsus),其成分與胰妥讚相似,適合不便或排斥針劑治療的民眾。
當前熱搜:新北深夜遭豪雨突襲!中和網友哀嚎:7、8年沒有淹成這樣
蕭捷健表示,這些減重針劑並非人人適用,他建議有明顯胰島素阻抗(IR)者、血糖控制不佳或糖尿病前期的肥胖者,以及長期且病態性肥胖者(身體質量指數BMI大於30,或大於27並合併至少一項肥胖共病者)可考慮使用。然而,蕭捷健特別提醒,個人或家族有「甲狀腺髓質癌」(MTC)病史者、患有「第二型多發性內分泌腫瘤症候群」(MEN 2)者、曾有「胰臟炎」病史者,以及懷孕、哺乳期或計畫懷孕的女性,則「絕對禁止」或「務必小心」使用這些藥物。
蕭捷健指出,使用針劑可能伴隨一些代價,最常見的副作用集中在腸胃道,這是由於藥物「延緩胃排空」的作用,可能導致噁心、想吐、腹瀉或便祕、腹脹、消化不良及胃食道逆流等不適症狀。然而,他特別強調,最大的陷阱在於「肌肉流失」的風險。蕭捷健解釋,由於藥物會強烈抑制食慾,導致熱量與蛋白質攝取雙重不足,在極低熱量狀態下,身體會「無差別」地分解脂肪與肌肉。研究顯示,單靠藥物減重時,流失的體重中有高達25%至40%可能來自「瘦體組織」,也就是肌肉。
蕭捷健警告,對於肌肉量本身就偏少的「泡芙人」而言,若不當使用這些藥物恐會雪上加霜。他說明,在食慾下降的情況下,若飲食攝取量更少,又缺乏阻力訓練與足夠的蛋白質補充,最終結果將是失去本已稀少的肌肉,導致基礎代謝率災難性下降。一旦停藥後食慾恢復,體重便會迅速反彈,且胖回來的幾乎都是脂肪,形成惡性循環。
現正最夯:颱風假有望?北部6縣市達停班課標準 4區累積雨量上看400毫米
蕭捷健強調,藥物就像登山杖,僅能輔助前行,真正的關鍵在於趁這段時間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他建議,即使食慾下降,仍要確保每天攝取足夠的蛋白質,每公斤體重至少1.6克,以保住肌肉。此外,持續運動也至關重要,蕭捷健表示「不動就會流失肌肉,阻力訓練是保肌的關鍵。」他總結道,藥物是登山杖,但習慣才是帶領你登上山頂的雙腳,唯有靠高蛋白飲食與規律運動,才能真正走得遠,達到健康且持久的減重效果。他再次提醒,以上內容僅為健康教育資訊,任何藥物使用前請務必諮詢專業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