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火箭軍失控,到體制真空
中共二十屆四中全會將於十月召開,北京試圖引導輿論聚焦「十五五規劃」與經濟復甦議題,營造一種穩定向前的氣氛。然而,網上流傳的「政變說」與「張又俠鬥習」等說法,雖撩動視聽,卻多為虛構。
關鍵事實是:習近平對權力的掌控早已鐵板一塊,黨內已無可與之分庭抗禮之人。
本屆軍委班底,正是習近平親手編排的忠誠布陣:
何衛東出身東部戰區,與習在福建、浙江的地方政軍網絡一脈相承;
張又俠則來自陝西軍工系統,掌控裝備與後勤線,並延任超齡。
這套「一東一西」的雙核心架構,曾維持軍中權力微妙平衡。如今,隨著火箭軍與軍工體系遭遇系統性清洗,這一平衡已然崩解。
一、2022|導彈失蹤,問責啟動
2022年8月,裴洛希訪台,北京發動環台軍演,火箭軍負責導彈發射。央視宣稱命中16處目標,台灣方面卻僅偵測到11枚命中——那「消失的五枚」,成為體制內部問責與整肅的導火索。
同年10月,二十大召開,習近平正式展開第三任期。李玉超與徐西盛晉升為火箭軍主官,儘管表面升遷,習對軍隊執行系統的疑慮已悄然加劇——他不懷疑忠誠,但懷疑服從是否徹底。
二、2023|火箭軍遭外科式清洗
2023年初,軍委紀檢委與裝備發展部聯手啟動導彈裝備採購審計,連帶波及航天科技、兵器工業、電子信息等軍工央企。
7月,多家外媒同步披露火箭軍高層「被查或失聯」:司令李玉超、前司令周亞寧、政委徐西盛相繼落馬。指揮體系瀕臨癱瘓。
7月底,中共宣布「換將」:王厚斌(海軍背景)空降司令,政委亦由非火箭軍體系派任。火箭軍遭全面「外派接管」,象徵戰略部隊本位體制正式被拆解。
年底,軍工高層如吳燕生、劉石泉、王小軍、王長青等接連被查,或褫奪人大政協資格。整條軍工供應鏈出現劇烈動盪,體制震蕩波動至中共核心工業命脈。
三、2024|倒查設限,風險切斷
2024年,中央紀委針對火箭軍採購案啟動「倒查」,但明確劃限於2017年10月以後,亦即習近平第二任軍委主席任期之始。這不只是技術性審計邊界,更是一道政治止損線:劃線自保、避火波及核心。
這條紅線暫時保住了張又俠,卻也讓這位「陝西系統大總管」意識到:整肅之鋒已貼近咽喉。
裝備發展部遭全面清查,李尚福任內工程項目遭逐一審視。7月,李尚福與秦剛雙雙被撤中央委員職,清洗波及黨政高層。
年底,軍委政治工作部主任苗華被捕,副主任何宏軍亦傳出失聯。軍中政工體系全面停擺,象徵中共軍隊內部的「思想線」與「人事線」雙雙斷裂。
這場整肅,從火箭軍向軍委擴散,也使東部戰區與陝西軍工系統成為「潛在內鬥」的兩極支點。真正問題逐漸浮現:這是習近平刻意主導的權力手術,還是他無力控制派系自相殘殺的結果?
四、2025|軍委真空,體制懸浮
2025年春,軍委副主席何衛東未再公開露面,失聯傳聞甚囂塵上。至此,軍委三大支柱斷裂:
副主席:失聯
政治部主任:被捕
裝備系統:人事懸缺
7月,新疆書記馬興瑞被突然調離,官方未給說明。鑑於其長期任職航天系統,與整肅時間節點重疊,外界普遍視為風暴延伸。
裝備發展部系統多名將領亦遭立案審查,清洗正由軍事系統全面擴張至黨政高層。
四中全會雖設定以經濟為主軸,卻無法迴避軍委高層人事真空的制度現實。依程序,副主席與委員應由中央全會通過補任。但若習近平繼續採取「政治局任命」模式,也無人會反對,制度再度淪為形式。
程序尚在,制衡已亡。決策,已全數收攏於一人之手。
五、整肅意涵|從系統重寫,到忠誠再定義
這場大清洗,遠非一般意義上的反腐,而是權力重構的深層工程,重塑中共治理的四大支點:
- 火箭軍去本位化:將主官換為體系外將領,重編戰略部隊,使其失去系統性內核;
- 軍工央企利益鏈重構:清除長年盤根錯節的技術與商業聯盟,重設研發與資源配置權;
- 軍委三大系統同時斷層:政工、裝備、人事路線全面停擺,暴露體制對個人領導的高度依賴;
- 黨政高層連鎖受波及:外交、國防與地方要員人事異動頻仍,忠誠標準向全黨全面外溢。
這場重組的深層含義是:制度程序日益虛化,唯一的合法性只剩「核心意志」。
忠誠不再由制度自發生成,而由恐懼灌注維繫;體制穩定,亦不再來自信任,而是來自無限收縮的安全焦慮。
六、結語|清洗不再是異常,而是常態
火箭軍與軍工體系的整肅,並非政變前兆,而是「強人治理」下制度常態化的權力修復機制。這場清洗既不是革新,也不是整頓,而是一次延命操作。
當整個軍隊只剩「自己人」仍屢屢出事,問題便不再是體制,而是指揮者本身。這正是習近平所面臨的統治悖論:權力越集中,越需清洗維穩;越依賴清洗,體制越失穩。
四中全會『不會』爆發政壇地震,但它將再一次證明:當代中共的「穩定」,不是來自制度的信任機制,而是源自不間斷的整肅與動員。
火箭軍的命運,不只是一次軍種改組,更是習式統治的縮影——當權力為了自保不斷排除風險,最終所揭露的,是:權力本身,就是最大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