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 9 月 3 日紀念抗戰勝利 80 周年的「九三閱兵」中,中國海軍首次公開亮相的「燎原-1」(LY-1)艦載定向能武器系統,在出鏡後立刻成為軍事界與軍迷討論的焦點。官方與學術刊物披露的有限資訊,讓外界對這套被定位為末端近防激光攔截器的性能與戰術意義,產生高度關注與各種推測。

從公開畫面與國內軍事期刊的報導可知,燎原-1 被設定為對抗來襲反艦導彈、攻擊無人機與游蕩彈藥的點防禦系統,強調以高能激光束精準毀傷或癱瘓目標的傳感器、導引頭與氣動表面,從而降低來襲武器對水面艦艇的威脅。

當前熱搜:大谷季後賽首勝佐佐木首救援 道奇國聯分區賽拔頭籌

中國海軍首次公開亮相的「燎原-1」(LY-1)艦載定向能武器系統。 圖:翻攝自 騰訊新聞@國平視野

中國《兵工學報》等媒體指出,燎原-1 最大輸出功率位於約 180 至 250 千瓦(kW)區間;相比之下,美軍在驅逐艦上測試的 HELIOS 雷射系統公開數據為約 60 kW,燎原-1 的標稱功率明顯更高。

美軍在驅逐艦上測試的HELIOS激光系統。 圖:翻攝自 騰訊新聞@國平視野

文章提到,若要以公開數據直接推估實戰效能,仍有許多不確定性。公開資料未披露燎原-1 的實際束寬、光學口徑、波束控制、海上冷卻能力與在不同天候條件(如雨、霧、海態)下的穩定性;因此關於其對無人機、反艦導彈或高速來襲目標的有效攔截距離,目前仍屬推估階段。

他也指出,若以 HELIOS 在試驗中對距離約 8 公里的無人機攔截紀錄為參考,燎原-1 若能發揮額外輸出與更大口徑,理論上對無人機的探測與打擊距離或可更遠,但對高速反艦導彈的實際攔截有效射程仍可能在數公里量級,且受環境與動態條件影響甚鉅。

全站首選:誰來挑戰蔣萬安 ? 民進黨布局2026地方選舉 「他」成台北市長黑馬人選

中國海軍首次公開亮相的「燎原-1」(LY-1)艦載定向能武器系統。 圖:翻攝自 騰訊新聞@國平視野

他認為,燎原-1 的戰術定位更偏向「末端防禦」,也就是當多層防空(包括遠程/中程導彈、防空砲及電子對抗)未能完全阻截來襲武器時,定向能武器可作為最後一道屏障,透過破壞或癱瘓來襲武器關鍵部件來降低命中率。由於雷射武器在彈藥耗材上具有明顯優勢(只要有足夠電力即可持續發射),在高頻次小型無人機與游蕩彈藥威脅逐漸增多的情況下,具備理論性的成本效益。

位於主炮後方的平台,外觀為大型球形罩殼式光學模組,疑似就是「燎原-1」的武器系統。 圖:翻攝自 騰訊新聞@國平視野

據公開畫面顯示,東部戰區海軍某艦隊的 071 型船塢登陸艦「986 四明山」艦上,位於主砲後方的平台,外觀為大型球形罩殼式光學模組,疑似就是「燎原-1」的武器系統。但服役時所拍攝的 071 型潛艇上並未見該球形罩。

但服役時所拍攝的 071 型潛艇上並未見該球形罩。 圖:翻攝自 騰訊新聞@國平視野

071 型艦艇因其體型龐大、內置動力空間冗餘,便於配置專用發電與冷卻系統,因此成為早期裝備大型定向能武器的合理平台之一;未來若能向 052D 等主力驅逐艦普及,將有助於提升水面艦隊的末端防空與多樣化防護能力。

071型船塢登陸艦「986四明山」艦。 圖:翻攝自 騰訊新聞@國平視野

但多位軍事學者與技術評論者也提醒,從試驗場到實戰部署,仍有關鍵技術與後勤挑戰需克服,包括:大功率激光在海上平台的穩定供電、光學系統在鹽霧與震動環境下的可靠性、波束在大氣散射與降水中的衰減、以及目標追蹤與波束指向控制的實時精度。

中國軍方與官方媒體對燎原-1 的展示,可能是為證明研發進展,做「示威」用途,在面對無人機群、低成本巡航武器與高壓快速突襲威脅愈演愈烈的當代海戰環境下,定向能武器被視為補強多層防空網的一項重要技術路徑。

在北京閱兵中出現的解放軍LY-1雷射武器。   圖 : 翻攝自大河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