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4日,高市早苗當選自民黨第29任總裁,成為日本史上首位女性黨魁,不僅改寫自民黨派系生態,也為日本政局帶來新變數。細究她的勝選乃高市資歷、理念與人脈的結合成果,更反映出麻生太郎的「造王力量」與美方對其安倍2.2路線的信任肯定;未來,高市如何整合黨內勢力、平衡保守與民意、應對中美對抗與國際壓力,將攸關其政權穩定;而對台灣而言,她的親台立場與對中強硬態度,為台日關係深化提供契機,卻也伴隨地緣風險與中國反制壓力。本文即從勝選因素、政局挑戰與台日關係發展三方面,分析高市政權的前景與變局。
一、高市早苗的勝選三力:個人條件、派系操盤與對美路線
現正最夯:快訊》日本有史以來首位女首相將誕生! 高市早苗當選自民黨總裁
高市早苗在自民黨總裁選舉中勝出,成為黨史首位女性總裁,開創日本政壇新局,而此次勝選不僅反映高市個人條件與路線優勢,更深受麻生太郎派系操盤的關鍵影響,外部則有美國川普政府對其安倍路線的正面回應,形成內外合力。
(一)高市的優勢條件
第一,高市擁有豐富資歷,自1993年起連續當選眾議員10屆,曾任總務大臣、經濟安保大臣等要職,近年主導經濟安全保障政策,契合供應鏈重組與國防戰略趨勢,強化其政策前瞻性。
全站首選:殲-16鎖定2F-35? 央視稱「座艙蓋對座艙蓋」不到15米 網笑 : 忘了「僚機救我」?
第二,她立場鮮明,長期擁護安倍保守路線,主張修憲、自衛隊強化、對中強硬,吸引黨內右派與安全保障派議員支持,尤其在美中對抗白熱化之際,這樣的政治定位更具吸引力。
第三,她過去一年積極奔走助選、拓展人脈、加強與黨員互動,在首輪投票中取得40%以上黨員票,展現強勁基層動員力。
第四,她作為首位女性總裁具備話題性與象徵意義,一旦成為日本首位女首相,不僅提升形象,也為自民黨注入多元與新世代色彩。
(二)麻生太郎的造王力量
即便擁有上述優勢,若無麻生太郎背後操作,高市仍難以翻盤,因為麻生派為黨內少數仍具組織力之派閥,擁有約40席國會議員。選前所有候選人皆爭取麻生支持,顯示其關鍵地位。而在首輪中,高市議員票僅列第三,然而麻生在決選前公開表態,指示支持「第一輪黨員票最高者」(即高市),這一指令改變決選結構,使她議員票從64票激增至149票,最終擊敗小泉進次郎,也一掃去年第二輪投票遭石破茂逆轉之恥。
因此,固然有麻生的指令與整合能力扭轉選情,卻也使得高市對其欠下政治債務;未來在內閣與黨務布局中,麻生派勢必獲得回報,而高市政權將受制於麻生的實質影響力。
(三)對美強化聯盟與路線契合
高市主張深化美日同盟、加強第一島鏈防衛,與川普式「盟國分擔責任」戰略高度一致,尤其高市支持美日作為自由民主陣營核心,也積極表態對中強硬,獲得自民黨內親美、安全保障派支持,川普也視高市為可信賴夥伴,有助於強化日本在印太戰略中的角色。
因此,高市的勝選,是理念、人脈與國際局勢交織的成果,也就是個人政策與選戰優勢提供民意正當性、麻生派操盤促成黨內勝選、美方肯定則成為對外信譽加分。
二、政局走向與挑戰:內外兼修的考驗
高市早苗雖成功當選自民黨總裁,但這並不代表她未來執政之路將一帆風順,因為她面臨的挑戰主要可分為黨內整合、聯盟平衡、民意壓力與對外戰略四大面向,若無法妥善因應,將影響其政權穩定與政策推動力。
(一)黨內整合與聯盟協調
一則,黨內整合是高市的當務之急,因為高市的勝選有賴於麻生派的支持與關鍵動員,因此她需適度回報麻生派在黨務與內閣人事上的期待,否將引發內部反彈;一旦高市在人事分配上過度傾向特定派系,恐激化其他派閥的不滿,加劇派系對立,削弱黨內凝聚力。
二則,高市立場鮮明,長期代表自民黨保守右派,主張修憲與軍事強化,這使得黨內中間偏左的議員與溫和派將感到疏離,尤其是她若無法展現包容與協調能力,勢必在政策推進過程中遭遇來自黨內的掣肘。
三則,自民黨長期與公明黨聯合執政,而公明黨為宗教背景政黨,主張和平主義與社會保障,立場相對溫和;而高市若一味推進右傾政策,勢必影響兩黨合作默契,進而牽動預算審查與法案表決,削弱執政效能。
四則,高市需面對國民對物價上漲、薪資停滯、少子高齡、社會安全網等現實議題的高度關注;若她過度強調國防與安全議題,忽視經濟與民生,將失去廣大中間選民的信任,影響自民黨在未來國政選舉中的支持度。因此,她將會採取「對外強硬、對內穩健」的雙軌策略,在維持強勢形象的同時,安撫黨內與選民期待。
(二)外交戰略與安全政策的調整
首先,在外交層面上,高市面對的最大挑戰是如何在「對中強硬」與「區域穩定」之間拿捏分寸,尤其她強調「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被外界解讀為強烈的反中信號,雖有助於鞏固保守派與美國的支持,但也容易觸動中國敏感神經,誘發中日關係緊張與經濟報復。
其次,鑑於中日之間的經貿關係極為密切,中國是日本最大的貿易夥伴之一,所以在地緣安全與經濟利益間取得平衡,將是高市面對的艱鉅課題。高市若一味強硬,將在日本國內引發企業界與親中派的擔憂;若轉趨溫和,則恐失去保守派基本盤的支持。所以如何展現務實外交思維與區域危機管理能力,是高市領導正當性的關鍵考驗。
再者,高市與美國的關係較具優勢,因為她長期支持深化美日安保同盟,呼應川普主張盟邦分擔責任的理念,雙方互信將更進一步,對日本在印太戰略的角色是正面加分;此外,她作為女性政治領袖,形象鮮明且具象徵性,若能善用此軟實力優勢,並結合民主價值外交,將有助於提升日本在國際社會的能見度與影響力。
三、高市政權下的台日關係戰略進程:結構支柱、深化機遇與風險管理
高市早苗長期展現親台立場,多次訪台,強調「台灣有事即日本有事」,在其主政下,台日關係有望邁向更具制度化的「準同盟合作」,這不僅出於她個人理念,也建基於雙方長期累積的「五大結構性基礎」。
首先,在美國戰略引領結構上,面對中國軍事壓力時立場與美國一致;在地緣命運結構上,顯示台海有事勢必牽動日本安全;在價值結構上,強調民主與法治的共同理念,台日在國際民主聯盟中高度連結;在經濟與科技結構上,展現高度互補,從半導體到綠能皆有合作潛力,台積電在熊本設廠即為實例;人文交流結構上,則體現在民間往來熱絡,累積厚實的互信基礎。這些深層結構關係,讓台日關係具韌性。
在此基礎上,高市政權下台日合作可朝四大方向深化:一是安全合作制度化,加強與美國的三邊安全機制與情報共享;二是外交連結強化,推動國會、智庫與地方政府建立常態對話;三是經濟安全協作,包括供應鏈重組與關鍵技術合作,打造「非紅供應鏈」;四是軟實力深化,以女性領袖與民主盟友形象推動文化、教育與青年交流,強化民間認同。
然而,這些進展仍伴隨風險。高市若強化對台政策,勢必引發中國反制,包括外交、經濟與軍事施壓;同時,日本國內亦有制度制衡,如國會審查、公明黨立場、在野政黨與地方輿論,將限制政策落地速度;再者,若過度依賴高市個人意志,忽視制度建構與政權更替風險,台日合作有可能在領導人更迭後出現落差。
因此,台灣應在把握契機的同時,保持務實節制,透過制度化機制與多層次合作,確保台日關係在高市時代乃至未來,穩健邁向具戰略韌性的夥伴關係。
四、結論:高市時代的政局試煉與台日新局
高市早苗勝選自民黨總裁,不僅改寫自民黨派系權力版圖,更為日本政治注入象徵性與政策轉向的雙重意義;同時她的當選是資歷、人脈、路線與外部戰略契機匯聚而成的結果,展現保守右派的復興與美日同盟的強化方向。
然而,未來政局挑戰重重,她若無法妥善整合黨內派系、平衡政策光譜、兼顧民意與盟友需求,高市政權穩定性將面臨考驗;此外,在對台政策上,高市的親台立場與對中強硬態度為深化台日關係創造難得契機,台灣應積極回應,但也需冷靜評估風險與變數,不宜過度倚賴個人政治意志。台日唯有在結構性基礎上持續制度化合作,強化戰略互信與民主價值聯盟,雙邊關係方能穿越政權更替與區域風險,走向長遠穩健的戰略夥伴關係。
作者/ 日本研究學者、開南大學副校長 陳文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