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福音》記載:「你們是世上的光。城造在山上是不能隱藏的。人點燈,不放在斗底下,是放在燈臺上,就照亮一家的人。你們的光也當這樣照在人前,叫他們看見你們的好行為,便將榮耀歸給你們在天上的父。」這段經文不僅是信仰的提醒,也映照出台灣社會在災難面前的真實景象。當颱風帶來的堰塞湖溢流,重創花蓮光復鄉,街道淤泥遍布、民宅受損嚴重之際,台灣人再一次用行動,展現出「世上的光」——志工、善心人士與跨國友人的力量。

鏟子超人,來自四面八方的「光」

當前熱搜:928教師節怒吼!校事會議淪「東廠」 老師被凌遲比白色恐怖還殘酷

近日可以看到成群結隊的「鏟子超人」從台灣各地連夜趕來,有人背著水桶與鐵鍬搭火車直奔花蓮,更有人遇上道路大塞車,乾脆下車徒步走進災區。尤其是在火車上的場景,格外令人動容:車廂裡擠滿志工,列車長一路鞠躬致意,整車人都準備為陌生的家庭出力。而在志工的身影之中,還有烏克蘭女孩與日本青年。他們原本只是過客,卻在看到災情之後毅然改變行程,與台灣人並肩清淤。光復鄉,因為有了這些來自四面八方的「光」,而不再孤單。

台灣韌性的真正來源

這份場景,讓人強烈地聯想到台灣的集體記憶。從 921 大地震、八八風災,到這次花蓮洪水,志工總在第一時間奔赴災區,展現出一種韌性與文化:災難沒有擊垮我們,反而讓社會更加凝聚。國際社會因此常讚許台灣公民社會的能量與動員速度,因為這正是民主的底蘊——人民願意自發承擔責任,補足政府力有未逮之處。然而,感動之餘,我們也必須正視現實:台灣位處天災高風險帶,地震、颱風、土石流、海嘯無一不是致命威脅。政府縱然如太陽般龐大,仍有照不到的陰暗角落;此時,人民的力量就像一盞盞蠟燭,點亮黑暗,也讓邊緣角落得到光明。這種互補,正是台灣韌性的真正來源。

現正最夯:陳彥斌觀點》今天,我們為菊姐祈禱

救災不能依靠臨時熱情,必須制度化

也因此,近年政府推動的「全社會防衛韌性」就格外重要。這不只是軍事上的口號,而是要把民間的自發力量,納入更完整的體系。救災不能僅依靠臨時熱情,而必須制度化。這不只是專業問題,更是政府責任的體現,若缺乏制度設計,民間的熱情終究會被消耗殆盡。這包括:提升防災意識教育、建立高效率的救災指揮系統、擴充急救與醫療能量、保障基礎設施安全,甚至還要思考如何讓社區在第一時間就能自救互助。

日前在台南舉行的全社會防衛韌性實地演練,正是一個具體的嘗試。演練情境模擬大規模地震與海嘯,甚至關鍵基礎設施爆炸破壞,動員軍民九百人,測試中央與地方如何協調,民間力量如何串接,醫療系統如何擴充。這樣的演練,與花蓮災後的真實景象其實相呼應:政府必須有制度,民間更需要有意識。唯有兩者結合,台灣才可能具備真正的「防衛韌性」。

光復鄉的受創同時也讓我們看到,防災不只是技術問題,更是一種價值選擇。當外國志工與台灣民眾一同踏進泥濘,那其實是一種道德的見證:在別人需要時,我們選擇挺身而出。這使得「防衛」不再只是冰冷的軍事語彙,而成為日常生活中隨時準備的心態。防衛韌性的核心,不只是抵抗敵人,也包括抵抗天災,是守護彼此、確保社會不因災難而癱瘓。

志工的光,覆蓋災區,也照亮台灣

因此,花蓮的「光復」值得更深的詮釋。它不只是地名,而是一種象徵。當志工的光,一波又一波覆蓋在這片受創的土地上,黑暗就逐漸被驅散。志工的行動,覆蓋的不只是街道的淤泥,也覆蓋了災民心中的恐懼。光與覆,合在一起,便是「光復」。這不僅是花蓮的復原之路,更是台灣社會面對未來挑戰的座右銘。

台灣將持續遭遇考驗,這是地理與地緣位置注定的。但我們也擁有最珍貴的資產:人民的良善與韌性。當經文說「你們是世上的光」時,我們其實已經在花蓮光復看到答案。

志工的光,覆蓋災區,也照亮台灣。

作者:洪浦釗,東海大學中國大陸暨區域發展研究中心副執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