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造成光復鄉重創,外界物資與志工不斷湧入災區,但在協調與分配上卻頻頻出現亂象。花蓮當地的社區工作者楊富民今(27)日在臉書上發文,直言地方政府在災後應變、資訊整合與資源管理上嚴重不足,導致前線救災效率大打折扣。
楊富民指出,花東居民累積了豐富的災害應對經驗,照理說政府也應該具備完善的組織能力與流程,但事實並非如此。他批評,直到今天才開始設立志工分配中心,但最大問題是,分配中心缺乏完整的災損資訊,恐怕無法掌握實際災損狀況,也無法告知志工哪些地區危險、哪些地區是安全、需要支援,也未能清楚指引志工若再度遇上暴雨、洪流時的避難方式。
當前熱搜:我對南非晶片管制喊卡!矢板明夫:雖然有效但難免引起全世界猜忌
楊富民指出,地方無法將志工有效平均分配至不同的災損區域,直到現在,仍有許多災害區域沒有曝光,仍在網路上尋求社群的力量。但是地方政府卻一直未有積極的掌握。
在物資供應方面,楊富民質疑,志工分配中心有無把握每一區域大概有多少志工?且讓後續的物資、配給能順利到位?而不是仰賴慈濟的志工,推著單輪車隨機發放便當。並舉例自己曾在救災現場領到過期多時的便當,因食物受潮變質,自己隔日出現上吐下瀉情況。他憤怒指出:「連便當這樣的小事,幾天了都還掌握不好。」
楊富民強調,第一線基層公務員辛苦,但上層主管缺乏有效的管理機制,導致各重災區與收容所的需求只能透過 Threads、Facebook 等社群平台自行傳播,對於高齡或行動不便的長者而言,更是難以獲得即時協助。
現正最夯:花蓮災情15死、7失聯 陽明交大退休教授也在失蹤名單
「大概可以預見的是,接下來地方政府也沒有辦法在這段時間改善這些問題,無法期待已混亂的狀況能夠馬上收效變好。但我是真心期待未來鄉鎮公所、地方政府做的災害協調與演習等會議,不要再流於形式,缺乏災害管理、組織管理,甚至在面對數位時代的資訊管理能力。」楊富民表示。
此外,楊富民也直指部分政治人物與官員只顧作秀,不但未能幫忙反而阻礙救災。例如,有民代助理站上軍方履帶車,甚至有民代因現場缺乏媒體曝光而離去。他批評說:「可不可以做點事,不要添亂?像那些真正有做事的民意代表一樣,組織志工、管理志工,掌握災損,這才是真正需要的行動。」
楊富民最後呼籲,地方政府未來在災害協調、演習與資訊管理上,應避免流於形式,真正建立起有效的災害管理與應變機制,否則每逢天災,災民與志工都將再度陷入混亂。
※Newtalk提醒您:
#任何人在依法被判決有罪確定前,均應推定為無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