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最高法院週五(26日)裁定,川普政府可繞過國會,削減先前通過的 40億美元(約新台幣 1,200億元)對外援助資金,而無需依照尼克森時期設立的程序來獲得國會正式批准。這項舉動,引發對行政部門是否侵蝕國會財政權的爭議。
根據美媒《ABC News》報導,法院在一份未簽署的命令中,暫緩了下級法院要求政府在 9 月 30 日財政年度結束前支付資金的決定。多數意見認為,只要行政部門技術上已根據《撥款控制法》啟動資金收回程序,原告的國際援助組織就不具備獲取資金的合法地位。該程序最長可持續 45 天,意味著援助資金可能在會期結束後自動失效。法律專家將這種情況稱為「口袋撤銷」。
當前熱搜:中國廠遭爆過度加班趕工iPhone還欠薪! 鴻海:員工健康安全放首位
大法官埃琳娜.卡根、索尼婭.索托馬約爾及凱坦吉.布朗.傑克遜三人均持不同意見,認為此舉嚴重破壞三權分立原則。卡根在意見書中指出,法院首次涉入此一樁「未知領域」,卻選擇站在行政部門一方,導致國會撥款的 40億美元永遠無法送達預期的受援國。她強調:「這一結果與權力分立原則相衝突,我謹持不同意見。」
雖然相關資金已因期限到期而失效,但法律爭議仍將持續於下級法院審理。多數意見同時強調,這項命令僅屬暫時性措施,「不應被解讀為對案情實質的最終裁定」。

美國最高法院週五裁定,川普政府可繞過國會,削減先前通過的 40 億美元對外援助資金,而無需依照尼克森時代設立的程序獲得國會正式批准。 圖:翻攝白宮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