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箱避難包3(中央社記者黃麗芸台北31日電)緊急避難包內容物五花八門,有選擇困難者肯定頭大。台北市消防局莫懷祖分享小訣竅,建議每6個月在家進行避難演練,以精進汰換避難物資,且有防災標識產品更妥當。

緊急避難包是為讓民眾在災難發生時,能立即攜帶前往避難,攜帶物品的原則是以前往避難途中所需最少限度的物品為主,雖然多為日常生活用品,但如何挑選仍讓許多民眾左右為難。

現正最夯:民眾黨走讀傷8警還想告員警 黃國昌喊「推翻暴政」:賴皇放馬過來

莫懷祖接受中央社專訪,分享自身挑選避難用品的小妙招,提供民眾參考。

他說,避難用品琳瑯滿目難以全部列舉和挑選,但基本範疇有「緊急糧食及飲用水」、「醫療及清潔品」、「禦寒保暖衣物」、「貴重物品」和「其他」等項目,建議民眾先列出緊急避難包物品清單,將個人或家庭需求納入。

「不要盲目準備」,莫懷祖建議,可先思考若需離家避難狀況為何,並舉在台灣多為地震逃生居多,風災淹水時多半仍會待在家,且要將緊急避難包重量納入,所以物資要按需求買,且選擇最需要的物品,否則揹不動反成累贅,以能維持2至3天基本生存需求份量即可。

此外,孩童緊急避難包物品部分,可由家庭成員分工攜帶,否則集中1人負責會過重。

莫懷祖提醒,備妥緊急避難包後,仍需要進行小練習,可每6個月進行1次家庭小型避難演練,關閉燈光和空調以模擬災時環境,實際食用避難糧食和觀察忍受度,藉此盤點物資可用性,不行就調整,且順勢還能將過期的食品、衛生用品和醫療用品進行更換。

同時,若有在車上也準備避難用品者,也可每6個月在車上住宿1晚試驗,就能了解相關避難品的適用性,並進行汰換。

莫懷祖認為,避難時沒水沒電,應選擇保效長、飽足感和熱量都足夠的食物,審酌環境和配合個人習慣為主;飲用水也很重要,喝完的空瓶可再利用回收用水,甚至可作為簡易過濾器;餐具器皿可選擇有蓋設計較妥,保存或悶煮的利用性較高。

他提到,最好盡量選擇有防災標識的產品,價格和產品等級則視個人需求為主。像是部分防災水壺雖然價格略高,但增加濾水功能有助災時用水需求。

另外,瑞士刀最好選擇具有開罐器和開瓶器設計,因體積小,可以多備1份;打火機選擇防風設計款,除引燃(木材)時較易使用,也較不燙手;不論男女老少,哨子也不可少,因哨音頻率傳遞較遠且不費力,有極佳警示求救效果。

莫懷祖還說,照明手電筒主要有直射光和昏黃散光設計,後者還可作為警示燈光用途,「使用方式建議反握較方便」,繩帶套腕且燈光角度自然照射地板,省力又不容易掉落,部分特勤單位人員都是如此使用。

藥品則不用太多,他認為,若遇災傷勢過大勢必要就醫,但像退燒藥、凡士林等物可預備,慢性病患的用藥則必備,無菌紗布因有保存時效,準備份量不需太多。

莫懷祖表示,建議重要證件要影印備用,但災時紙張難免受潮或損壞。自己和家人採雙管齊下方式,另一方面開設全家共用網路帳號,將所有家族成員的身分證件、護照、戶口名簿、銀行戶頭、土地權狀等資料都放上,即便災時分隔異地,每個人都可據此處理緊急事務。

長期擔任救災、防災工作,莫懷祖已習慣將工作經驗務實應用在日常生活中,他笑說,平常若要和家人討論相關議題,通常會選在夫妻散步、氣氛較好時才聊,否則會被妻子嫌棄他聊天話題很貧瘠,經常只會聊工作。(編輯:蕭博文)1140831

緊急避難包內常見照明手電筒,台北市消防局長莫懷祖(圖)建議,避難時可用勾環掛在背包上方便拿取,使用時反握較方便,繩帶套腕且燈光角度自然照射地板,省力又不容易掉落,許多特勤人員都是如此使用。中央社記者黃麗芸攝 114年8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