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首顆自製氣象衛星「獵風者」2023年入軌後,去年5月起提供風速產品,透過量測海面風速以助更精準預測颱風生成,對此,國家太空中心(TASA)今(28)日宣布,獵風者蒐集的風速資料升級至2.0版,提供更精準的低風速產品,並首度納入高風速資料,作為氣象預報更精準、科學研究更豐富的資料來源。

TASA指出,獵風者衛星上搭載的全球導航衛星系統反射訊號接收儀(GNSS-R),能接收導航衛星訊號在海面反射後的訊號,透過觀測海面粗糙度,反演海面風速,此技術與福衛七號的無線電掩星(GNSS-RO)不同,但兩者可互補應用,提升大氣及海洋觀測的全面性。

現正最夯:林俊言逼咬柯文哲不正訊問?北院今勘驗彭振聲認罪偵訊光碟

TASA進一步說明,獵風者每日可產出約7千至8千筆海面風速產品,可作為氣象及海象觀測的參考數據,自資料上架以來,國內多項研究已證實該資料對颱風路徑與降雨預報具正向助益,而這次風速資料升級至2.0版,可提供更精準的低風速(0~20公尺/秒)產品,更首度納入高風速資料,風速範圍擴展至0~40尺/秒,提供氣象預報更精準的參考資訊,亦為氣象科學研究提供更豐富的資料來源。

對此,獵風者衛星計畫室主持人林辰宗指出,獵風者2.0版在低風速的誤差為2.25公尺/秒,優於原先的2.65公尺/秒。由於累積長期的觀測資料,在建立地球物理模式函數時,可根據更多的參數進行分類,因此有較佳的結果。

而此次版本更新的一大亮點,是新增高風速資料。TASA的科學家運用高風速的GMF解算與產出40公尺/秒以下的風速資料,增加資料可用度。以8月中侵台的楊柳颱風為例,台灣時間2025年8月13日接近11點的觀測資料顯示,獵風者能提供30公尺/秒以上的風速資料,貼近氣象署觀測資料。

此外,TASA指出,美國大氣與海洋總署(NOAA)延續與台灣福衛七號的合作機制,美方無償提供位於阿拉斯加的地面接收站供獵風者資料下載,協助我方降低租借地面站的成本、亦縮短資料下傳的間隔時間,雙方持續針對獵風者衛星資料進行資料反演及應用技術交流,美方亦將評估獵風者風速資料納入該國預報系統的可能性。

獵風者衛星於2025年8月13日10時50分監測楊柳颱風風速分布,可觀測到每秒30公尺以上的強風,與氣象署觀測資料相符,展現其在颱風監測上的應用價值。   圖:TASA/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