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海洋館上周開始營運,媒體報導重點幾乎都在票價及三寶牛肉麵太貴、交通不便,無黨籍台中市議員吳佩芸在隨議會參訪後在臉書發文,她關心的是這裡能否成為「海洋教育與保育」的重要基地,而不只是單純的觀光景點?表示,海洋生物,不是裝飾品,是生命,台灣是一個海洋國家,海洋是我們的共同資產。生物不是道具,更不該成為開發下的犧牲品。
吳佩雲說,這個暑假,台中海洋館正式開幕了,最近不少朋友都在討論這件事。坦白說,對於「海洋生物圈養與展演」,她一直都抱持著審慎的態度。
現正最夯:郭智輝肝病變請辭? 卓榮泰:提出離開工作是他個人考量
無論是水族館還是表演場域,只要涉及圈養,就一定會牽涉到動物福利和倫理問題,而我個人並不支持這樣的做法。
尤其是動物表演,像希臘、瑞士、匈牙利等國家,早就禁止鯨豚進出口,或是以營利、娛樂為目的的圈養;希臘甚至連任何形式的動物表演都全面禁止。這提醒我們,尊重生命,是可以做到的。
她表示,台中海洋館10年前就已經開始規劃,歷經從白海豚館變更為海洋館,無論是開工延宕、OT促參延宕、周邊設備改善等,耗時多年,當時她並不具議員身分,無法在議會有效表達意見。但既然館舍目前已經蓋好、開始進行營運,接下來更重要的是:「市政府有責任,讓館內的每一條魚、每一隻生物,都能獲得最好的照顧。」
在海洋館開始營運前,吳佩芸隨市議會交通地政委員會前往參訪,她特別向觀旅局表達對動物福利的顧慮,局長當下承諾:「沒有動物表演的規劃,未來也不會有。」這點值得肯定。
不過參訪過程中她也注意到幾個細節:海洋生物來源幾乎是來自購買:例如人工繁殖及從野外捕撈的野生個體,缺乏救援來源。為了保障海洋永續,我認為生物來源應完全排除野外捕撈的野生個體,並以救援為主。
展示解說不夠深入:每個展示缸都只有「品種名稱」,卻缺少生態習性、保育狀態的資訊,教育功能不足,容易讓參觀只停留在「看熱鬧」的層次。動線不夠清楚:館內缺乏明確的導引標示,容易迷路,影響了參觀體驗。
未來,她會持續關注幾件事:市府是否真正落實了生物健康與福利?這裡能否成為「海洋教育與保育」的重要基地,而不只是單純的觀光景點?
她想跟大家分享,在所有展區裡,讓她印象最深刻的、停下最久的角落是「白海豚專區」。雖然這裡沒有真實的生物展示,只有照片和文字介紹,但正因如此,它更讓人專心去了解白海豚的故事。
台灣近海的白海豚,主要生活在苗栗、台中、彰化、雲林一帶,20年間族群數量一路下滑,如今剩下不到50隻,面臨滅絕的危機。牠們數量的減少,與人類的開發、棲地流失、海洋污染、水下噪音都有關。最近,台電計畫在台中港擴建第二、第五天然氣接收站,更讓白海豚的生存壓力雪上加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