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核三重啟公投成焦點,國際媒體陸續刊出報導,其中美媒引述專家指出,在中國威脅下,台灣依賴能源成致命弱點;烏克蘭經驗凸顯核電廠脆弱性,也體現侵略國評估切斷能源是瓦解意志的最快途徑,北京一定在研究這套劇本。
美國福斯新聞頻道(Fox News)昨天報導,台灣今年5月關閉最後一座仍在運作的核電站。此前,執政的民進黨出於對2011年日本福島事故後核輻射的疑慮,2016年承諾將於2025年前逐步淘汰核電。
持續更新:7藍委罷免案未通過 外媒:選民再次拒絕民進黨翻轉立院席次的努力
報導指出,安全專家自此持續示警,關閉核電廠進一步暴露台灣對中國的脆弱性,因為台灣高度依賴能源進口,在液化天然氣(LNG)和原油進口方面嚴重依賴美國、澳洲、沙烏地阿拉伯及卡達等國。
華府智庫「捍衛民主基金會」(The Foundation for Defense of Democracies)資深研究員辛格頓(Craig Singleton)8月訪台後,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台灣的能源依賴是它的阿基里斯之踵(Achilles' heel,致命的死穴或弱點)」。
「北京可以在不開一槍下利用這點;中國可以利用海上優勢、法律戰和網路工具來切斷能源供應,並考驗台灣政治韌性」,他說。
智庫專家指出,過去十年來,台灣能源需求有97%依賴進口,主要透過化石燃料,目前化石燃料占台灣能源使用量逾90% ,再生能源占7%。
在廢核決策之前,核能一直是台灣強大的供應來源,於2011年滿足近12%的需求。2021年,核電供應量下降至約9.5%,隔年又降至比4%多一點,而在今年已全面歸零。
隨著人們對氣候變遷的擔憂加劇,對一些國家而言,尤其在歐洲,核能逐漸被視為擺脫碳排放燃料依賴的解方。
但有些國家出於對核輻射的疑慮,採取強烈反核立場。德國在1986年車諾比(Chernobyl)事件後堅決反核,並於2023年完全廢核。車諾比事件不只重挫烏克蘭周邊地區,也對整個歐洲產生深遠影響。
但台灣面臨與德國截然不同的嚴峻安全挑戰。
一些反對核電者指出,烏克蘭戰爭凸顯核電廠的安全風險。例如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時,爭奪札波羅熱核電廠(Zaporizhzhia Nuclear Power Plant)的情形。
但根據德國之聲報導,專家也認為,如果中國實施封鎖,台灣的石油儲備很可能在幾週甚至幾天內耗盡。因此,核電將為台灣提供額外的能源儲存解決方案。
「在我看來,核能確實改變了這種盤算,在脅迫下提供更多持續性,我認為這確實使北京的劇本更難運作」,辛格頓說。
他指出,美國需要幫助台灣快速落實能源多元化,減少對像卡達這類脆弱供應國的依賴,並準備打一場耐力戰。「因為我認為中國正是以這樣的方式在思考這個問題」。
他並點出卡達與中國的關係,以及向北京出口大量液化天然氣。
辛格頓指出,烏克蘭經驗是有用的案例,不只凸顯札波羅熱核電廠的脆弱性,也體現侵略國如何針對能源部門的各層面弱點下手。
「烏克蘭的例子表明,能源是瓦解一個國家意志的最快途徑之一」,他說。俄羅斯瞄準電力設施發動攻擊是為了破壞凝聚力並迫使對方讓步,「我認為北京一定在研究這套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