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部因颱風豪雨重創,捐血活動接連受阻,血液供應急速下滑。全台 O 型血安全庫存量目前僅剩 6.8 天,醫院現場一度傳出輸血需求難以立即滿足,不少家屬焦急等待,最終必須由北部血庫緊急調撥數千袋血液南下,才暫時舒緩缺血危機。台北捐血中心主任林敏昌直言:「捐血真的可以說是看天吃飯。」

林敏昌對此現象直言,「捐血真的可以說是看天吃飯。」他進一步說明,過往的慣例多是北部血量不足時,需要南血北送,但今年情勢完全逆轉,北部血庫反而緊急調撥了數千袋血液南下支援。林敏昌指出,「這次從北部調撥了幾千袋血液南下,中南部最缺的就是O型血。」儘管全台的捐血中心屬於同一系統,能依據各區需求與血型進行靈活調度,但此次天災的衝擊,依然讓供需平衡備受考驗。

持續更新:「高傳染力病毒」開學季恐拉警報 醫示警:新生兒無疫苗可防

為了吸引更多人加入捐血行列,捐血規範在 7 月 2 日迎來睽違 19 年的修正。食藥署藥品組科長洪國登指出,新制比照國際趨勢,將年齡限制放寬至 16 至 70 歲,取消 17 歲需家長同意的規定;65 至 70 歲若有穩定捐血紀錄者可繼續,70 歲以上則須醫師評估。同時,男性捐血者體重下限從 50 公斤降至 45 公斤。

儘管面臨季節性的血庫壓力,台灣在血液自給自足方面長久以來表現亮眼。根據台灣血液基金會的數據,國內國民捐血率高達7.84%,遠超過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的5%標準,累積捐血人口已突破700萬人。在2024年,全國共供應了260萬袋全血及30萬單位的分離術血小板,每日血液需求量約為6626袋,依靠國人的熱心捐輸,達成了供需的自給自足。

食藥署於今日舉辦的「從捐血到用血 全程品質把關守護健康」記者會上強調,從捐血到用血的每一環節,都有嚴格的品質把關。食藥署品質監督管理組科長邱文銹指出,「國血國用」政策是響應WHO決議,其核心精神在於仰賴低風險族群的自願無償捐血,並將血液製劑優先提供給國人使用,而台灣目前已達到百分之百都是無償自願捐血的目標。為確保品質,食藥署除了會定期訪查各捐血中心、捐血站與捐血車,也會辦理血漿原料的GMP檢查,確保所有血品均符合國際標準。

然而,在特定的血液製劑上,台灣仍部分依賴進口。邱文銹說明,國內目前有四種國血製劑,包含免疫球蛋白靜脈注射劑、血清白蛋白注射劑、以及第八與第九凝血因子。其中,免疫球蛋白已幾乎能完全自給;但血清白蛋白因國內需求量龐大,國產量能尚無法滿足,仍需進口補充。至於第八、第九凝血因子,因已有基因工程藥品可作為替代,對血液製劑的需求相對較低。洪國登補充,目前國內共有7張免疫球蛋白許可證,其中2張為國血製劑;19張白蛋白許可證中則有2張為國血製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