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一名56歲王姓男子從事保全工作超過 10 年,近年卻頻頻在熟悉的停車場迷路、誤認包裹收件人,家人原以為是職業倦怠,送醫檢查才確診為「年輕型失智症」。羅東博愛醫院提醒,職場異常往往是早期警訊,若及早治療,可延緩病情惡化3至5年。

羅東博愛醫院失智共照中心主任劉競雄說明,所謂年輕型失智症,定義上是指在 65 歲前發病的案例,其成因常與特定遺傳基因有關。他強調,這類患者的早期徵兆,往往不是大眾印象中的記憶力衰退,反而可能體現在其他認知功能的障礙上,例如工作上的判斷力變差、情緒變得不穩定,或是像王姓保全一樣出現語言溝通困難與方向感喪失等問題。

延燒焦點:颱風沒來 週末山區恐迎午後大雷雨!氣象署曝:下週「這天」全台轉雨

針對年輕型失智症的挑戰,神經內科醫師高志堅補充,由於其症狀容易與憂鬱症或焦慮症混淆,導致早期診斷的難度相當高,第一線的醫護人員必須對此提高警覺,才能及時轉介個案。確診後雖無法根治,但王姓保全在醫療團隊建議下,透過參與樂智據點的認知訓練與體能活動,並在社交互動中,有效地維持了生活品質並延緩退化。

為了給予病友和家屬更直接的支持,羅東博愛醫院近期也為此舉辦了宜蘭縣首場「年輕型失智病友會」,提供一個交流與支持的平台。宜蘭縣長期照護服務管理所所長游淑靜表示,目前縣內約有7千名失智個案,其中年輕型患者約 200人,縣府將持續投入資源,致力於整合醫療體系與社區照護團隊的力量,為所有失智症家庭打造一個更為全面的支持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