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供應鏈重組、地緣政治變動,美國針對盟友貿易關稅的重談進入尾聲。美國與其他貿易夥伴的對等關稅談判期限於今天8月1日到期,美國總統川普也已公布台灣關稅20%。回顧7月市場雖難掩氣氛緊繃氛圍,但也預先反映不少利多,帶動台股7月大漲超過1280點。不過,總統賴清德也回應表示,這是「暫時性關稅」還可再談。分析師郭哲榮則表示,如同總統剛剛說20%只是暫時性關稅,還有可能再調降,重點就是看台灣能否再跟美國談判,把關稅再降到15%。
這波變局的核心,正是來自「投資換關稅」的策略模式,繼日本、歐盟之後,南韓也正式妥協,以鉅額投資換取進入美國市場的優惠待遇。也正因此,各種傳聞滿天飛,台灣該付出多少,才能跟上這場國際談判的「入場費」?
持續更新:川普宣布美韓達成協議! 南韓全面開放貿易加上鉅額投資換15%關稅
先來看看日本早先投入5500億美元,換取15%的優惠關稅;韓國則祭出3500億美元直接投資與1000億美元能源採購,總額達4,500億美元,也順利取得同樣的15%稅率。市場認為,這一波關稅談判不只是單純的貿易談判,更是國際政治與產業佈局的角力戰。
第一問:台灣支付3000億美元或4000億美元合理?
隨著全球貿易環境劇烈變動,台灣也被迫面對與美國的關稅談判壓力。根據市場近日傳聞,美方要求台灣投資3000億美元,甚至還有版本直指投資美國高達4000億美元(約新台幣9兆元〜12兆元),作為降低關稅、爭取優惠稅率的交換條件。這個數字看起來驚人,那麼從國際比較角度來看,這筆代價是否合理?
分析師林鈺凱表示,若從政府年稅收(約114億美元)來看,這筆投資高達26倍以上,明顯高於日韓的出價比例。
第二問:從日韓數據來看合理嗎?
林鈺凱表示,從日本、韓國的案例來看,與美國已完成類似談判的國家來作對照分析。表一是三國的GDP、政府年稅收與對美投資金額的整理。
林鈺凱表示,從表一中可以明顯看出,日本與韓國在談判中所付出的金額雖高,但相對其經濟規模與政府財政收入而言,仍在可接受的範圍之內。而台灣若真的要投入3000億美元,將是年稅收的26倍以上,不論從GDP或是政府財政能力來看,這個數字都明顯偏高。
第三問:不合理在哪裡?
1、財政負擔明顯偏重
與日本、韓國相比,台灣的經濟總量與財政規模較小,若要跟進相同的關稅談判條件,所需承擔的相對負擔卻是日韓的2倍甚至更多,對台灣財政與資源調度都是沉重壓力。
2、投資效率與分配問題
即便投入鉅額資金,這些投資是否真能反映在出口競爭力的提升、供應鏈地位的強化,也是一個值得觀察的問題。更何況過往案例顯示,美方對投資回報的主導權極高,甚至可能讓多數收益回流美國本土。
總結來說,8月1日是關稅最後期限,川普已公布台灣關稅20%,不過在此之前市場已提前反映:大盤創高、台積電創歷史新高(1165元)。AI伺服器族群如緯創、廣達同步走強。外資回流、台幣先升又貶。

表一是三國的GDP、政府年稅收與對美投資金額的整理。台灣部分是推估。 圖: 蘇元和/製表、分析師林鈺凱/資料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