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時在媒體、網紅直播中談到高股息ETF,常見到例如「預估年化配息率動輒 10%、8%」的比較文,吸引投資人眼球與資金挹注。然而,針對近期市場頻傳「股息灌水」、「超配」等亂象,金管會緊盯業者,發布最新規定「ETF實際配息率原則上不得高於參考配息率」,需要被檢討。

高股息ETF的配息來源,包含股利所得、資本利得(價差)、收益平準金、還有暫存於銀行所產生的孳息。而為避免投資人因對ETF配息有錯誤期待,進而在未來出現爭議。金管會本月初公布新版《ETF配息實務指引》,主要包含三大原則:

持續更新:傳王金平為搶救葉元之急叩侯友宜? 侯友宜回應了

一、ETF實際配息率原則不應超過參考配息率,並應說明差異原因及留存紀錄

二、收益平準金之使用,應訂有啟動標準及使用上限

三、ETF應訂定有收益分配優先順序,並依配息頻率估算優先科目使用金額

▲金管會函示「ETF收益分配決定流程圖」。 表:金管會《ETF 採用收益平準金作為收益分配來源實務指引》

理財達人股魚週一(28日)在臉書發文指出,主管機關的新指引對「資本利得」配息明確表達擔憂,往後投信為避免被找麻煩,只能從成分股的殖利率與平準金著手。並認為,若認真執行政策指引,近幾年高股息「動輒 10%年化殖利率」的狀況,可能將慢慢消退。

對於投資人追求配息的行為,政大財務管理系教授周冠男今(29)日在臉書上指出,領股息就是妥妥地將錢「從左手轉右手」,是投資人的「心裡帳戶偏誤」的效應作祟,不管配息的來源是什麼,完全沒有意義。

周冠男指出,「心理帳戶偏誤」(Mental Accounting Bias)是一種行為經濟學的概念,人們會把錢分成不同的用途。但在理論上,所有錢的來源與用途本該視為同一項總資產的一部分。配息和賣股其實是等價的,但這種偏誤會讓人誤會「收到現金」就是賺到、可以花的錢。

「整個產業都在玩這個遊戲,整個投資網紅界都在討論配息率跟填息速度;管制或許最終沒什麼太大作用,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提升金融素養教育才是根本。」周冠男說。

※Newtalk提醒您:
#投資一定有風險,投資有賺有賠,投資前應檢視自身能力,申購前應詳閱公開說明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