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罷免首波結果出爐,25件罷免案全數不通過,政治評論員吳靜怡今(29)日表示,顯示藍營基層組織動員能量依然強韌,也證明藍白整合具備實戰效果,但也為立法院內部帶來警訊,包括王鴻薇、徐巧芯等7位國民黨立委,皆突破25%同意罷免票門檻,顯示相當比例選民對其問政表現存有不滿。
吳靜怡在臉書發文表示,726台灣歷經一場史無前例的「大罷免」行動,全台25案同步投票、超過680萬選民參與、平均投票率高達56.2%,創下台灣罷免制度自實施以來的最高紀錄,這場規模浩大的公民運動,儘管最終無一案罷免成功,卻為台灣民主寫下了新的歷史篇章。
延燒焦點:網傳「台中普發4萬」哏圖 盧秀燕喊告 溫朗東轟:台中戒嚴了嗎?
吳靜怡指出,這不僅是罷免結果的全數否決,更是一場由下而上的社會動能,與政黨頂層組織動員間的正面對撞,女性、青年與志工廣泛參與其中,顯示台灣公民社會的參與能量不僅未減,反而在過去一年累積了前所未有的深度與廣度。
她分析,面對連署爭議與司法風暴,國民黨最初處於被動防禦,後來選擇與民眾黨策略性整合,民眾黨前主席柯文哲雖遭收押,卻成為象徵性人物,黨主席黃國昌則將罷免定調為「對賴清德政府的不信任公投」,並高舉「司法打壓在野」的論述,反罷動能迅速轉強,館長等非典型政治人物也加入聲援,與藍營候選人罕見同台,選戰正式轉向政黨全面對決的高張力格局。
吳靜怡說,最終在24個立委選區,反罷票全面領先,多數不同意票甚至超過該立委2024年當選時的得票,顯示藍營基層組織動員能量依然強韌,也證明藍白整合具備實戰效果。
但她直言,這場罷免行動,也為立法院內部帶來警訊,包括王鴻薇、徐巧芯、李彥秀、葉元之、鄭正鈐、羅廷瑋與傅崐萁等7位立委,皆突破25%同意罷免票門檻,顯示相當比例選民對其問政表現存有不滿,從這次罷免行動中看見,一旦人民學會如何用選票審視權力,民主制度的壓力與韌性將同步提升。
「政黨面對的將不只是對手,而是更成熟、更理性的公民對話要求」,吳靜怡強調,在即將到來的823第二波罷免、2026地方選舉、以及2028總統大選,政黨不再能仰賴過去的對立式動員與意識形態劃線,唯有回應社會真正的期待、建立制度性溝通的機制,政黨才能從選舉機器轉變為可信賴的治理力量,真正與日益成熟的公民社會並肩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