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罷免投票倒數2天,外媒包括《路透社》、《金融時報》、《日經亞洲》都發布深度報導關注這場運動。相關報導指出,此次罷免除了中國力挺國民黨以外,也點出國民黨日漸與主流民意大相徑庭的困境。報導並說,雖然專家認為被罷免的人數有限,但仍可能為國民黨的未來走向留下疑問,並為其領導層蒙上陰影。

《路透社》報導指出,中國正力挺在野國民黨,自2025年初以來,中國官方媒體及其附屬社群帳號已發布逾425則針對罷免議題的文章與影音,批評民進黨政府「濫用民主制度、打壓在野勢力」,甚至形容台灣現況為「綠色恐怖」。中國國台辦發言人朱鳳蓮更公開批評總統賴清德「打著民主旗號行獨裁之實」。

精選報導:大登場!蔡英文表態726會去投罷免票:感謝公民團體辛苦了

《金融時報》報導則指出,國民黨自去年初成為國會最大黨以來,不斷利用其多數地位杯葛賴清德政府,如今卻面臨政治清算。報導引述國民黨高層坦承,黨在全國性大選中持續失利,是因為人民不信任國民黨能夠維持兩岸和平。報導也說,國民黨官員持續訪中並在當地呼應中共論述,聲稱台灣人是「希望與中國統一的中國人」,這與台灣主流民意大相逕庭。

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台灣研究中心教授羅達菲指出,國民黨黨員在年齡與意識形態上,似乎愈來愈與台灣主流民意脫節。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研究員祁凱立認為,國民黨因財源縮減,更容易被中共收買。報導表示,這場罷免潮不僅可能改變台灣國會的權力版圖,進而增強賴政府應對中國威脅的能力,也為國民黨未來的發展方向帶來更多不確定性。

《日經亞洲》報導則說,國民黨在立法院掌握優勢後,頻繁阻撓賴清德政府的預算、國防計畫、憲法法庭運作以及外交政策倡議,引發了廣泛的社會運動,旨在罷免多達31位現任國民黨立委。報導引述台灣大學政治學者黎安友的觀點,指出這場罷免運動的聲勢讓國民黨領導層措手不及,大部分民意反彈並非基於國民黨的親中政策,而是因為這些政策被視為可能削弱台灣民主和治理體系,令人擔憂這些提案會讓北京更容易收編台灣的民主機構和安全。

報導表示,雖然專家認為可能被罷免的立委人數有限,但成功的罷免案仍可能為國民黨未來的方向留下疑問,並為其領導層蒙上陰影。民進黨立委沈伯洋坦承,由於許多席位是國民黨的傳統票倉,同黨的替代人選最終「很有可能」當選。即便如此,他仍樂觀地認為,這可能導致更具建設性的政治,讓立法院有辦法向前邁進,並與政府合作保護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