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稍早表示,他將會在兩周內決定是否要出兵伊朗。《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稍早刊登兩位資深記者的分析,指出一旦川普動手,中國實力侷限的真相就會被揭穿。
負責報導中國的外交政策的皮爾森(David Pierson)與《紐約時報》駐北京分社社長布拉德舍爾(Keith Bradsher)指出,如果衝突失控,中國將損失慘重。中國一半的石油進口都透過油輪經伊朗南部海岸的荷姆茲海峽運輸。而北京長期以來一直指望其在該地區最親密的伙伴德黑蘭來抵制美國的影響力。
現正最夯:PTT今停機19小時!鄉民陷「斷線症候群」喊:真的世界末日來了
然而,儘管有這些戰略利益,但對川普政府影響甚微的中國不太可能在軍事上支持伊朗,尤其是在美國介入的情況下。
華盛頓美國企業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庫柏(Zack Cooper,)表示:「現實情況是,他們實際上沒有能力派遣中國軍隊來保衛伊朗的設施。」 「他們更願意做的是悄悄地提供一些物質支持、一些口頭支持,或許還有一些人道主義援助。」
儘管中國與伊朗關係密切,但其最高層對當前衝突的措辭卻格外謹慎。中國最高領導人習近平19日與俄羅斯總統普丁通話時呼籲停火,但中國政府公佈的通話摘要並未公開批評以色列侵犯伊朗主權。
習近平也沒有直接敦促美國不要攻擊伊朗,只是表示「國際社會,特別是對衝突各方有特殊影響力的大國,應該努力推動局勢降溫,而不是反其道而行」。
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的中東問題專家朱兆一貼文表示,中國無法向伊朗提供「無條件保護」,並在軍事上與美國和以色列對抗。他表示,北京只能透過聯合國安理會施加壓力,而中國是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之一。
朱兆一寫道:「中東的動盪對中國來說既是挑戰,也是考驗。」
皮爾森與布拉德舍爾指出,中國的反應與俄羅斯相似。儘管在烏克蘭戰爭中與德黑蘭強調合作關係,但俄羅斯除了發表聲明支持伊朗之外,幾乎沒有採取任何行動。去年,當兩國共同的夥伴—敘利亞阿薩德政權被推翻時,北京和莫斯科都被視為旁觀者。
中國與俄羅斯的相對缺席引發世人們對因共同反對美國主導的世界秩序而走得更近的「動盪軸心」(the Axis of Upheaval,中國、俄羅斯、伊朗和朝鮮四國)凝聚力的質疑。
皮爾森與布拉德舍爾指出,在這四個國家中,只有中國深深融入了全球經濟,這意味著中東動盪將為中國帶來巨大損失。中國幾乎以折扣價購買了伊朗所有出口石油,並使用秘密油輪船隊來逃避美國的製裁。而且,中國的船隻依賴荷姆茲海峽的安全通道來運輸來自海灣國家的額外石油。
西方分析人士表示,在伊朗和沙烏地阿拉伯談判接近尾聲時,中國在緩和關係方面只發揮了很小的作用。華府也對北京不願向伊朗施壓,阻止葉門叛軍「青年運動」(Houthis,亦可翻譯為「胡塞組織」)襲擊紅海船隻感到沮喪。
美國前國務院負責近東事務的助理國務卿利夫(Barbara Leaf)表示,這種不願向合作夥伴施壓的態度削弱了中國在中東的地位:「沒有人說,『我們最好打電話給北京,看看他們能做什麼』,因為北京扮演的角色純粹是商業和經濟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