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戰時期美蘇兩國在核武器和軍事科技領域展開了全面競賽,核動力轟炸機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產物之一。作為蘇聯的技術奇跡,Tu-119 不僅是全球唯一一架真正飛行的「空中核反應堆」,更是冷戰科技狂飆的巔峰象徵。最近有軍事專欄詳細介紹 Tu-119。
軍事專欄《星球調研室》今(6)日表示,20 世紀 50 年代,美蘇核競賽進入白熱化階段。美國 1951 年啟動了核動力轟炸機計劃,將 B-36H 轟炸機改造為實驗機型 NB-36H 。雖然該飛機從未真正實現核動力驅動,但其試驗的象徵意義引發蘇聯的高度警覺。
為了不被美國超越,蘇聯迅速展開核動力轟炸機的研發。在 Tu-95「熊」式轟炸機的基礎上,蘇聯科學家設計出了更先進的核動力機型。1961 年代號 Tu-119 的核動力轟炸機成功試飛。
其核心技術是搭載了一台小型核反應堆,配備 4 台 NK-14A 核動力渦槳發動機,理論航程高達 320 萬公里,相當於繞地球飛行 80 圈。
這一性能賦予了 Tu-119「無限巡航」的能力,使其成為冷戰時期最具威懾力的空中武器之一。

Tu-119 的使命不僅是執行戰略核打擊任務,更是對美國核動力技術的直接回應。在冷戰對抗的背景下,這種「移動核威懾」被視為一種極端的軍事手段。它的存在意味著一旦升空,可能預示著戰爭的爆發。
雖然 Tu-119 的技術性能令人驚嘆,但其背後隱藏的風險同樣巨大。作為「空中核反應堆」,Tu-119 核反應堆僅靠鉛板隔離,駕駛艙內的輻射量超出安全值百倍。飛行員在執行任務時必須穿戴厚重的防護服,並在任務結束後接受隔離治療。
另外 Tu-119 的散熱問題始終無法解決。一旦冷卻系統出現故障,堆芯可能熔毀,帶來災難性後果。

1961 年代號 Tu-119 的核動力轟炸機成功試飛。 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Tu-119 配備 4 台 NK-14A 核動力渦槳發動機,理論航程高達 320 萬公里。 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20 世紀 50 年代,美蘇核競賽進入白熱化階段。 圖:翻攝自星球調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