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關稅戰,烽火連天,表面上你來我往、寸土必爭,私底下卻不排除桌底交易、暗中換籌。問題是,誰先讓步,就是「認慫」?誰先低頭,就是「輸家」?為了搶佔話語權,北京在川普上任百日,就高調拋出政治宣傳片《中國不跪》,喊得震天響:「以鬥爭求合作則合作存,以妥協求合作則合作亡」。字字鏗鏘,聲勢浩大,彷彿中國永遠昂首挺胸、不屈不撓。

但這一聲「不跪」,再響亮,也掩不住身後那抹揮之不去的帝國幽影。

歷史的迴聲:馬戛爾尼跪了,清朝卻跪輸整個未來

1793年,英國派出馬戛爾尼使團進京,名義為乾隆八十壽辰祝壽,實則想打開中國的貿易大門,談關稅、設使館、通商口岸,一場典型的現代國際談判。結果呢?全輸在「跪與不跪」之間。

乾隆堅持三跪九叩,馬戛爾尼堅守單膝跪地,雙方僵持不下。最終清廷贏了面子,拒了所有條件。歷史回報的是什麼?鴉片戰爭、國門洞開、圓明園灰飛煙滅。清朝守住了禮節,輸掉了主權。

這是歷史留給中國的第一課:搞錯了該跪誰,就等著付出代價。

清朝不懂談判,今天的習近平不願面對川普

清朝之錯,在於自以為「天朝上國」,拒絕對等對話;今天的北京,則把與美談判視為低聲下氣、跪地求生。川普喜歡「領袖對領袖」拍板交易,但習近平不是毛澤東,從下而上的協商、逐層談判後,讓官僚層層上報、節節轉述,最後出來「蓋章」,從不「親談」。

這不是不了解外交,而是不願放下帝王式的自尊。北京的治國邏輯裡,談判是威權的鬥法,不是對話的橋梁。川普碰了軟釘子,北京則打了一場傳聲筒式的外交戰,聲音上去,意義早變,過程變成政治防禦操演。

貿易不是買賣,是規則的戰爭

當年英國與清廷談貿易逆差;今天的美國,同樣緊咬中國對美順差、補貼體系與智慧財產權。對華府來說,貿易不是你賣我買,而是你是否符合公平原則框架。但中國早就看穿:這不只是貿易,而是制度輸出。北京拒絕照單全收,因為中國的經濟邏輯從來不是自由市場,而是國家主導、權力分配、控制優先。你談「規則」,我談「主權」;你講「公平」,我守「底線」。

這不是關稅幾個百分點的糾紛,而是兩種體制、兩種秩序的正面對撞

兩艘船,繫在一條鍊上,卻彼此疑懼

當年乾隆驕傲宣稱「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今天的中國則說:「中國市場夠大,不怕脫鉤」。說法不同,邏輯一致:不需要你、你才該妥協。

但現實比話術誠實。中國是全球化最大受益者,美國則離不開中國的供應鏈與製造體。兩國嘴上喊脫鉤,實際卻像拴在同一鍊條上的兩艘船,誰都無法真正鬆手。

一邊喊「不跪」,一邊卻將半導體、醫藥、航空零件、石英等產品關稅調降至零,動作遠比口號溫順得多——這不是對抗,而是一場精心排演的對話劇,說給內部聽,也做給國際看。

結語:跪的不是膝蓋,是一種政治姿態

當年馬戛爾尼站在圓明園前,看見的是一個沉醉自大、不知世界巨變的帝國;今天的中國,也同樣認為美國霸權風雨飄搖,而自己正站在歷史的轉捩點,準備接掌未來。

歷史告訴我們:當你自信過了頭,現實就會給你下跪的理由。

真正的「不跪」,不是靠拍影片自我壯膽,而是靠制度實力、戰略清醒與內部韌性支撐;而真正的讓步,也未必是屈辱,更可能是理性。

因為歷史講得再明白不過:跪下的如果不是膝蓋,那可能就是整個國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