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後日本和德國被妖魔化,無論是好萊塢電影或中國電影,日本和德國永遠是反面角色。總是燒殺搶掠,不講軍紀。蒙古裔美籍作家、歷史學者、政治評論家余杰分析,1940年代初期的東亞大陸,有日本幫助下成立的滿洲國、南京的汪精衛政權、以重慶為首都的蔣介石政權,以及中共盤踞的延安,余杰反問:「這四個地方、如果當時是一個普通人你,願意生活在哪個地方?」
余杰在網路節目《矢板明夫Newtalk》中指出,如果不說謊,不用政治正確的觀點來束縛,顯然第一選擇是住在滿洲國,滿洲國當時在日本治理下,工業生產亞洲第一,甚至已經超過日本本土了,滿洲國在戰爭前,人口增加了百分之四五十,有一千多萬的所謂的北方關外的人要去移民過去。
余杰進一步指出,移民就是要過更好的生活,當時的中國人第二個選擇就是住南京,兩年前過世的香港作家李怡回憶,南京的物價平穩,大家的基本自由也有保障,不是說在汪精衛政權下就暗無天日,在日本統治下,或者在日本間接統治下的地方,「比國民黨和共產黨統治的地方都更好」。
日軍曾在抗日根據地實施「燒光、殺光、搶光」的「三光」政策,印太戰略智庫執行長、資深媒體人矢板明夫反駁,「三光政策」不是日語,如果日本軍官給日本士兵下一個命令,不可能用自己不熟悉的語言下命令,日本當時已經是現代化的軍隊了,補給線、移動等各方面都是半機械化的狀態,搶光以後沒法行軍的,只有土匪部隊會這樣做,當時攻打南京城是近代化軍隊,近代化軍隊是不會搶這些亂七八糟的東西的。

蒙古裔美籍作家、歷史學者、政治評論家余杰分析,1940年代初期的東亞大陸,有日本幫助下成立的滿洲國、南京的汪精衛政權、以重慶為首都的蔣介石政權,以及中共盤踞的延安,在日本統治下,或者在日本間接統治下的地方「比國民黨和共產黨統治的地方都更好」。 圖:翻攝矢板明夫Newtalk Y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