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川普 2 日發布的對等關稅行政命令引發國際貿易市場震盪,然而,美國海關及邊境保護局(CBP)於 11 日晚間緊急公告 20 項豁免品項,涵蓋電腦、手機、半導體與其設備,成為緊張局勢中的「減壓閥」,讓蘋果(Apple)、輝達(NVIDIA)、微軟等重量級科技企業得以暫時喘息。
根據 CBP 公告,自美東時間 5 日凌晨起,凡歸屬該 20 項品目的進口商品,將免於川普所施行的「對等關稅」條款,儘管其他產品仍須繳納高達 145% 的進口稅率。這些豁免產品大多為科技產業供應鏈關鍵品項,包括伺服器、二極體、電晶體、積體電路與智慧型手機,顯示川普政府在高關稅政策與消費者壓力之間尋求平衡的戰略思維。

Wedbush 證券分析師艾夫斯(Dan Ives)形容這是「本週末科技界聽到的最好消息」。他在報告中指出,儘管川普在選舉年力推經濟民族主義與貿易強硬立場,但若高關稅延燒至終端市場,特別是 iPhone 等民用科技產品,恐在消費者與選票之間引發反彈風險。此前外界預測,若高階 iPhone 被課以 125% 關稅,其零售價將從 1,599 美元飆升至 2,300 美元,對中產階級影響尤鉅。
儘管豁免清單短期內為科技業提供政策避風港,但市場專家普遍認為這並不代表整體貿易緊張局勢緩解。分析指出,川普的貿易策略正逐漸從「全面制裁」轉為「精準懲罰」,亦即針對非關鍵民生或軍民兩用技術加以限制,保留對關鍵消費品的寬容,以維持市場信心。
此外,川普已將部分對象集中於中國商品,對中國課徵 145% 的懲罰性關稅,形同加碼施壓北京,但也使中美貿易對話更加複雜。專家指出,當關稅門檻超過 100%,企業將無法以價格轉嫁吸收,最終可能轉向他國供應鏈或直接縮減對中國進口依賴。
綜合來看,豁免清單的釋出雖為科技業注入一劑強心針,顯示川普政府對選舉壓力與產業實情有所體認,然而中美貿易結構性矛盾未解,全球供應鏈重組趨勢仍在持續。企業與投資人需審慎評估政策波動下的長期配置與風險管理。

Wedbush 證券分析師艾夫斯(Dan Ives)形容這是「本週末科技界聽到的最好消息」。 圖:擷自X帳號@DivesTe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