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再度揮舞關稅大棒, 5 日起對所有進口商品課徵 10% 基準關稅,並針對部分國家實施更高比例的「對等關稅」,意圖全面重塑全球貿易格局。消息一出,美股盤後重挫,日經指數一度大跌 1,600 點,市場震盪劇烈。
而我國產品被課徵高達 32% 的關稅,台灣科技與電子供應鏈首當其衝,恐面臨訂單轉移、毛利被侵蝕等風險,產業界繃緊神經。同時,針對中國進口商品的 50% 加徵關稅也於今日( 9 日)正式生效,累計稅率高達 104%。分析認為,這已不單是經貿問題,更可能升高中美間的戰略對抗。
外媒指出,川普政府視關稅為「萬用解方」,包含經濟、外交到國安對策。《華爾街日報》分析指出,川普主張透過高關稅施壓,迫使對手做出政治讓步,背後邏輯是:「就算經濟關係破裂,損失也比不上美國,對方最終會妥協。」
事實上,川普 3 月 24 日才在社群媒體上宣布,將對購買委內瑞拉石油與天然氣的國家加徵 25% 次級關稅,藉此懲罰委國「向美國輸出非法移民」的行為。
專家憂心,這類以關稅作為外交與國內政策工具的手段,雖短期或能牽制對手,但長期恐導致全球貿易秩序混亂、供應鏈中斷、通膨加劇,反噬美國本身。歷史也一再證明,貿易保護主義無法真正解決美國的結構性問題,反而會危及全球經濟復甦與產業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