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外商業衛星拍攝到中國首艘電磁彈射航母——福建艦正在進行海試的畫面。然而,這張照片在網路上引發熱烈討論,因為福建艦在畫面中正向右轉向,而其右舷附近出現了一團顯眼的白色霧狀物。有觀點認為,這可能是海上爆炸產生的水花,進而猜測福建艦正在進行「全艦抗衝擊試驗」,距離正式服役已進入最後階段。
據中媒報導表示,抗衝擊試驗通常用於軍艦服役前的最終測試,方法是在軍艦附近水下埋設爆炸物,然後引爆,以測試艦體的耐衝擊能力。測試時,軍艦上會布滿傳感器,一方面評估艦體結構能否承受爆炸衝擊,另一方面分析衝擊對設備和人員的影響。

美軍航母「福特號」(USS Gerald R. Ford)在2021年進行抗衝擊試驗時,曾使用一枚爆炸當量達 2 萬磅的水雷,在約 100 多米外引爆,產生的水柱高度達 100 米,相當於一次規模 3.9 級地震。然而,對比福建艦的衛星照片,畫面中白霧的直徑遠超福建艦本身,推測其範圍接近上千米。如果這是爆炸水柱,那麼當量恐怕已超過抗衝擊測試的標準,甚至達到小型核爆級別,這顯然不符合軍艦測試的需求。
此外,抗衝擊試驗需要精確控制變數,包括爆炸物當量、距離和軍艦位置,而從衛星畫面可見,福建艦當時仍在航行並拖曳長長尾跡,這意味著它處於移動狀態,無法滿足抗衝擊試驗對距離的嚴格要求。因此,福建艦當時應該並未進行這類測試。

綜合多方分析,福建艦旁的這團「白霧」,更可能是一片恰巧出現在航母附近的雲團。這種孤立的雲層在海上並不罕見,只是剛好與福建艦位置巧合,才會產生類似水柱的錯覺,導致部分網友誤以為是爆炸水花。
福建艦目前正進行第七次海試,測試進度確實快速推進,但仍未到抗衝擊試驗階段。此前的海試重點在於動力系統、航行性能,以及電磁彈射系統與艦載機起降測試。然而,作為中國首艘採用電磁彈射技術的航母,其海試程序比傳統航母更為複雜,需要反覆測試與調整,確保系統穩定性,減少服役後的潛在問題。

中媒表示,若為爆炸,水花與軍艦大小比不會如外媒所拍到的那麼小。 圖:翻攝自 騰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