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中央氣象署與美國地質調查所(USGS)資料,台灣時間2025年3月28日14時20分,緬甸發生規模7.7的強烈地震,震央位於北緯22.013度、東經95.922度,震源深度僅10公里。地震專家郭鎧紋指出,此次地震釋放的能量相當於177顆原子彈威力,為2025年迄今規模最大的地震,後續需密切觀察兩週內的應力轉移情況。
中央氣象署表示,這起地震源於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的碰撞,兩大板塊以每年40至50毫米的相對速度聚合,印度板塊向北潛入歐亞板塊下方,使喜馬拉雅及其周邊地區成為全球地震高風險區之一。地震測報中心主任吳健富解釋,板塊碰撞導致應力累積,此次7.7地震即為能量釋放的結果。餘震仍在持續,釋放後局部應力降低,但其他地區應力相對升高,可能誘發連鎖地震效應,具體地點卻難以預測。
緬甸當地中午發生這場強震,災情初步傳出嚴重,但詳情尚待確認。郭鎧紋提到,今年1月青藏高原規模7.0地震後,台灣嘉義於13天後發生6.4地震,顯示應力轉移的潛在影響。他提醒,緬甸地震後的兩週是關鍵觀察期。相比之下,今年第二大地震為美國南部加勒比海的7.6地震,而此次緬甸強震因淺層特性,破壞力尤為顯著。
對台灣影響方面,中央氣象署強調,此次地震對台灣無直接衝擊,民眾毋須恐慌,但吳健富指出,台灣位於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板塊交界,本身就是地震活躍區,過去如日本311及台灣0403地震顯示板塊活動的不可測性,緬甸地震是否間接影響台灣仍需進一步觀察。他建議民眾平時做好防災準備,並提醒赴緬甸旅遊的國人注意安全,隨時關注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