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中國媒體《中國新聞網》採訪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林毅夫的報導內容,林毅夫認為,中國的創新能力絲毫不遜於西方。 18 世紀工業革命之前,中國的科學技術就曾領先於世界,盡管此後未能趕上那輪工業革命,並逐漸落後於西方國家,但現在中國正逐漸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
過去,發展中國家在追求現代化的過程中,普遍存在「西天取經」的心態。實際上,林毅夫說,二戰以後,許多走上西方道路的發展中國家長期陷於貧困陷阱或中等收入陷阱,鮮少有國家能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
林毅夫認為,中國在改革過程中推行的是「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對於資本密集與國家安全相關的產業,給予保護補貼,維持穩定;對於符合比較優勢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放開準入,在調動企業家積極性的同時,建立工業區、加工出口區,將其變成競爭優勢。
林毅夫說,改革開放的實踐證明,這種改革模式是中國維持經濟穩定和取得相對快速增長的重要原因,也是全球經濟處於下滑周期時,中國還能保持每年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約 30% 的原因。
而第四次工業革命的訊息化、數字化、智慧化,為中國提供更多機會。林毅夫提到,汽車產業就是一個很明顯的例子。在汽車以燃油引擎為技術核心的階段,中國在追趕過程中存在不小差距,但電動汽車、自動駕駛技術的出現,讓我們得以實現「換道超車」。
他認為,經濟的長期增長主要源自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中國在傳統產業上有後來者優勢,在新興產業上,則有人才多、市場大、產業配套集成優勢,因此可以保持更快的發展。
「到 2049 年,中國人均 GDP 應該可以達到美國的 50% 甚至更高。」林毅夫直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會進入到一個新階段。對此,他解釋稱,如果中國人均 GDP 達到美國的一半,我們的經濟規模將是美國的兩倍,且絕大部分高科技領域將與之並駕齊驅,美國也可以在與我們的貿易中得到更多好處。
「當中美兩個大國之間處理好雙方的關係,就會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提供一個穩定的錨。」林毅夫認為,世界格局變化會從不確定走向確定,進入一個更加穩定、和平和繁榮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