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眾黨前主席柯文哲涉貪被起訴、羈押禁見,柯文哲父親柯承發日前在新竹台大醫院病逝,現任民眾黨主席黃國昌痛批,柯文哲因得罪當道導致無法送柯爸最後一段路。對此,成功大學教授李忠憲直言,「被害者敘事」(Victim Narrative)已成為民眾黨的核心政治操作手法,從黃國昌到柯文哲,所有涉及貪腐爭議的問題,都用此方式包裝為「政治迫害」。

李忠憲以「被害者敘事:政治操弄的最後防線」為題在臉書發文寫道,民眾黨從黃國昌以下,針對柯文哲的貪污腐敗只有一招,依賴「被害者敘事」進行政治操弄。連柯文哲的父親去世,也可以連結到絕不投票給民進黨,彷彿這個90幾歲安享晚年的老人是受到什麼政治迫害而去世。

李忠憲提到,很難想像有不少知識分子被網紅「館長」陳之漢的言論吸引,甚至跟他密切合作跟對談,大概是缺乏理性邏輯和思考的習慣。而「被害者敘事」揭示個人與群體如何透過「被害者」身份來解釋現實、爭取認同,甚至形塑社會及政治動態。這種心態特徵是自我中心化,過度強調自身遭受的「不公」,淡化自己的行為責任,忽視外部複雜的社會結構。

李忠憲舉例,像是民眾黨的很多政治人物不斷強調「被抹黑」。將失敗與困境歸因於他人或社會結構,而非檢視內在努力或選擇。例如:以「民進黨或賴清德打壓」為藉口,掩蓋自身體制缺失及貪污腐敗。以受害者身份取得道德制高點,將批評者描繪為「加害者」,使反對聲音失去正當性。

李忠憲指出,存在主義認為人類在無意義的世界中須為自身選擇負責,拒絕「將自己定義為受害者」的逃避心態。法國哲學家沙特提出「惰性存在」(Bad Faith),即個體藉由受害者敘事逃避自由與責任。將政治上的無作為歸因於外部壓迫,而非自我行動不足。

李忠憲續指,更可悲的是把貪污合理化,看不見房間裡面的大象,把所有的證據都當成科幻小說。受害者敘事有時是對自由的逃避,因自由帶來了責任,而受害者身份則提供了道德庇護。當「被害者敘事」取代理性討論與政策辯論時,社會將陷入感性與對立,難以找到真正的出路。

至於如何破解「被害者敘事」,李忠憲也提出3個方法,其一為「理性冷靜面對」,他建議下次聽到「政治迫害」時,可以先問:「請問有證據嗎?」其二為「幽默解構荒謬」,並舉例「他們說柯文哲是政治受害者,下一步是不是要說白賊義是民間誠信大使?」其三為堅持真相,被害者敘事雖能煽情一時,卻無法抵擋事實長久的光芒。

李忠憲分析,「被害者敘事」已成為民眾黨的核心政治操作手法,從黃國昌到柯文哲,所有涉及貪腐爭議的問題,都透過這種方式被包裝為「政治迫害」。不論是柯文哲的財產爭議,還是其他黨內弊案,唯一的應對模式就是讓支持者相信自己是體制下的受害者,而非反思自身行為是否符合倫理與法律。

李忠憲說明,這種敘事不僅塑造了一種敵我對立,還使批評者失去正當性。用受害者心態讓人逃避責任,將一切錯誤歸咎於外部環境,而非自我檢討。這種作法與存在主義的核心精神背道而馳——真正的自由來自於對自身選擇負責,而不是透過受害者身份來獲取道德庇護。破解這種敘事的關鍵,在於培養理性思考的習慣,而不是被情緒帶著走。

李忠憲在文末寫下,面對政治人物的「迫害」論述,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冷靜詢問:「請問有證據嗎?」當事實與數據擺在眼前,這種操弄便無所遁形。而幽默與諷刺也是強大的武器,因為它能拆解荒謬,讓人們看清話術背後的空洞。受害者敘事只能欺騙那些不願思考的人,但歷史證明,真正改變社會的從來不是怨天尤人的抱怨,而是正視現實、承擔責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