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賴清德14日召開國安高層會議宣布,政府將優先推動三大工作,其中第一項即是提高國防預算,要優先編列特別預算,讓國防預算達到GDP百分之3以上目標。國際媒體《路透社》(Reuters)今天(18日)援引3名不願透露姓名的知情人士訊息,獨家報導台灣考慮從美國購買70至100億美元(約新台幣2292至3275億元)的武器,希望在中國繼續對台灣施加軍事壓力的情況下贏得川普新政府的支持。

報導指稱,3名知情人士雖然所說金額、採購品項有所差異,但一致指向台灣擴大軍購數量及範圍。第1位消息人士表示,台灣武器採購金額可能在70億至100億美元之間,主要是要向美國表明台灣致力於建立自我防衛的力量;第2位消息人士則指出「如果低於80億美元,會感到非常驚訝」,透露台灣有意增購岸基反艦飛彈和HIMARS火箭發射系統及彈藥;第3位知情人士則稱,台灣計畫提出一項特別國防預算,優先考慮精確彈藥、防空升級、指揮和控制系統、後備部隊裝備和反無人機技術。

《路透社》向國防部求證相關訊息。國防部拒絕對具體採購發表評論,只強調國軍依建軍備戰計畫建構、籌措自我防衛設施、裝備,「凡是能夠實現建軍目標的武器裝備,都被列為招標對象」。不證實也不否認有關軍購擴增的傳言。

總統賴清德14日召開今(2025)年第一次的國家安全高層會議,以因應美國總統川普新政及國際情勢。其中由於川普在競選過程中多次指稱「台灣竊取了美國半導體業務」,威脅要對晶片進口徵收關稅一事,令以半導體產業為主要命脈的台灣倍感威脅。不過,有觀察者認為,由於川普更關心對半導體徵收關稅,相對顯示川普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大交易」出賣台灣的可能性就更為降低;所以,在其他項目上爭取川普政府的支持是合理的想法。而賴清德所提以特別預算方式,讓國防預算達到GDP的3%,依2024年台灣GDP值26兆4081億為基數計算,今年需再編列1452億元,若確定擴大採購軍備,以按多年期程交付武器付款,至少可在未來4年內滿足GDP「3%」的政策宣示,推估「70至100億美元」數字有其脈絡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