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最早的 F-117 到現今的 F-35,戰機的隱形技術不斷升級,但其中的關鍵技術隱身塗層始終面臨著重量、耐用性和熱管理等諸多方面的瓶頸。中國推出的殲-36 可能會應用近日中國西北工業大學的最新研發成果「多光譜隱身蒙皮及其自適應系統」,即「隱形蒙皮」。
根據軍事專欄《軍武次位面》今(22)日的報導,隱形戰機的隱形效果,通常通過在機體表面塗覆吸波塗層來實現,目的是吸收雷達波,使飛機無法被敵方雷達系統探測到。但傳統的吸波塗層也存在許多局限性,最明顯的就是它的厚度和重量。以美國的 F-35 戰鬥機為例,其吸波塗層厚度達到 2 釐米,導致戰機的重量大幅增加,同時吸波塗層的耐用性和耐高溫能力也相對較差。
而西北工業大學的「隱形蒙皮」技術,突破了這一局限。雖然目前關於隱形蒙皮的公開的資料還很少,但通過與之相關的技術,例如中北大學的「雷達隱形防彈一體化新材料」,瀋陽飛機工業集團的「復合材料隱形夾層」,以及國防科技大學研製的「超材料輕質柔性吸波體」,可以一窺端倪。這種蒙皮不僅能有效吸收寬頻段的雷達波,還在材料的輕量化、耐用性和耐高溫性能方面達到了新高度。最令人驚訝的是,這種蒙皮的厚度極薄,但其隱形效果堪比傳統的厚重吸波塗層。
西北工業大學的「隱形蒙皮」具備的一個關鍵特點,就是其能夠吸收寬頻段雷達波,包括米波雷達(P波段)。米波雷達是低頻雷達的一種,通常用於對地探測,但也常被用於探測隱形目標。通過採用集總電阻的方式,將入射的電磁波轉化為熱能,這種技術使得隱身蒙皮能夠有效吸收雷達波,特別是 P/L 波段雷達的電磁波,從而極大地提升隱形戰機對米波雷達的抗干擾能力。
相較於傳統吸波塗層,這種新型蒙皮的隱身性能更強,尤其是在針對米波雷達時,能夠有效降低被探測的機率。這一突破,意味著中國的隱形戰機可以在更多複雜的戰場環境下實現隱身作戰,增加了戰機生存能力。
「隱形蒙皮」相關專利技術與國防科大的「超材料輕質柔性吸波體」。 圖:翻攝自軍武次位面
除了隱形效果的提升,西北工業大學研發的隱身蒙皮還在重量上做出了重要改進。傳統吸波塗層的厚度和重量是限制隱身戰機性能的關鍵因素之一。例如 F-35 戰機的吸波塗層每平方米重達 2.5 到 3 公斤,而整個戰機的塗層面積通常在 100 至 200 平方米之間,導致戰機整體增重 250 到 600 公斤。而中國新研發的「隱形蒙皮」厚度為 0.2 毫米,重量大幅減輕,能夠有效降低戰機的總重。
輕量化設計不僅提升了隱形戰機的飛行性能,還為戰機提供了更多的載荷空間,允許其搭載更多的武器系統和電子設備。更輕的戰機意味著更高的機動性、靈活性和更長的作戰半徑,進一步增強了戰機的戰術優勢。
另一個極待突破的技術瓶頸就是隱形戰機的耐高溫能力。隱身塗層的耐高溫性通常較差,尤其是在高速飛行時,戰機表面溫度會迅速升高,這對塗層的穩定性和使用壽命構成了巨大挑戰。而西北工業大學的隱身蒙皮則採用了中北大學研發的「雷達隱形防彈一體化新材料」,使得蒙皮具備了更強的耐熱性能和高溫下的穩定性。
這種新型材料的引入,不僅大幅提升了隱身蒙皮的強度,還使得戰機能夠在更高溫度下持續運行,突破了傳統隱形戰機的熱障瓶頸。這一技術進步意味著中國未來的隱形戰機進行高超音速飛行時,能夠更加穩定保持隱形狀態,同時減少因溫度過高而導致的塗層脫落或性能下降。
另一個極待突破的技術瓶頸就是隱形戰機的耐高溫能力。圖為 SR-71「黑鳥」偵察機在最高速度下飛行時的機體溫度
西北工業大學的「隱形蒙皮」還具備了自適應能力。根據戰場環境的變化,隱身蒙皮能夠調整其形狀和結構,以應對不同類型的雷達波和其他探測方式。這一能力讓隱形戰機能夠在復雜的戰場環境中,靈活應對多種威脅,始終保持最佳的隱形狀態。
這種「多光譜隱形蒙皮及其自適應系統」,在視覺、紅外甚至雷達波的多頻段隱形方面,具有非常強的綜合能力。如果這一技術成功投入使用,中國的六代機將可能不再依賴傳統的吸波塗層,而是通過這種高度集成的隱身蒙皮系統,保持在不同頻段的隱身效果,極大提升戰機的生存能力和作戰靈活性。
另外隨著「隱形蒙皮」技術的成熟,隱形戰機的維護和成本問題也得到了有效解決。傳統的吸波塗層在作戰過程中需要頻繁修補和重新塗覆,不僅增加了維護成本,也使得隱形戰機的戰備狀態難以保持。而新型隱身蒙皮具有更強的耐用性,能夠減少維護次數,降低作戰成本。
中國推出的殲-36 可能會應用近日中國西北工業大學的最新研發成果「多光譜隱身蒙皮及其自適應系統」,即隱身蒙皮。(示意圖) 圖:翻攝自軍武次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