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衛星影像與軍事情報顯示,中國正在建造一批特殊用途駁船,推測可能用於未來的兩棲登陸作戰,以提升解放軍跨海運輸重裝備的能力。專家分析,這類駁船的設計透露出中共正尋求降低對港口的依賴,並增加登陸作戰的靈活性。然而,這些駁船的防護力有限,台灣如持續強化反登陸作戰,仍能有效應對中共潛在的軍事威脅。
根據《海軍新聞》(Naval News)報導,衛星影像顯示,中國廣州造船廠正在興建至少五艘特殊用途駁船,每艘駁船皆配備超過120公尺的可伸縮橋樑,使裝甲車輛與重裝備能直接從船上駛入陸地。這種設計不僅得以減少對港口設施的依賴,還能擴大登陸點選擇,可能為中國未來兩棲作戰提供更多戰術選項。
《海軍新聞》指出,這些駁船的建造速度驚人,類似於二戰期間盟軍在諾曼第登陸時使用的 Mulberry人工港,這代表著中國可能進一步準備開啟兩棲作戰攻勢。
英國地緣戰略委員會(Council on Geostrategy)海上戰略研究員艾瑪·索爾茲伯里(Emma Salisbury)指出:「任何針對台灣的登陸作戰,都需要大量船隻在短時間內輸送人員與裝甲車輛,而這類駁船的設計特別適合這種需求。」軍事分析師達米安·賽蒙(Damien Symon)進一步分析,這些駁船與中國現有的大型滾裝運輸船(RORO ferries)相容,能夠快速搭載重裝備,並已多次在解放軍演習中驗證其軍事用途。他認為:「中國長期以來一直在發展雙重用途的民用船隊,許多貨輪與滾裝船都依照軍事規格設計,可在戰時迅速轉為軍事用途。」
針對中共新型駁船的戰術應用,國防安全研究院學者蘇紫雲指出,這些駁船雖可提升部隊快速登陸的能力,但其自我防護能力極弱,在實戰環境中易成為攻擊目標。
國防院學者舒孝煌認為,中共持續發展登陸作戰概念,但台灣國軍的備戰方向正確。例如海軍濱海作戰指揮部的成立,加強對近海區域的監控與防禦,並提升反登陸作戰能力。此外,陸軍已採購 肩射刺針飛彈、M1A2T主戰坦克 及海馬士多管火箭系統,可有效攔截並打擊登陸部隊,進一步提高國軍防禦能力。
舒孝煌指出,中共雖然在不斷測試新的登陸方式,但我國國軍的多層防禦體系,使其難以取得戰術突破。「如果台灣能持續發展以陸制海的戰力,將有效牽制中共的登陸企圖,讓其付出更高的戰略與戰術代價,進而延緩其攻台計畫。」
國防院國家安全研究所研究員沈明室說,中共可能計畫利用這類駁船繞過台灣沿岸的「紅色海灘」(Red Beach)雷區,直接將裝甲部隊送至地面,減少掃雷作業的時間。然而他也強調,這種戰術的前提是中共已確保登陸區域的防守,否則這些駁船將成為國軍海岸防禦火力的優先攻擊目標。
沈明室指出,國軍的海岸防禦戰術已充分考慮這類登陸威脅,從第一線的機槍、反裝甲火箭,到第二線的 M1A2T 戰車與海馬士多管火箭系統(HIMARS),再到第三線的武裝直升機與飛彈快艇,皆可有效摧毀這類駁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