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省理工學院技術評論》125週年,編輯群緊扣趨勢,前瞻妙思,從人類成長著手,推敲AI與時俱進的歷程。目前AI技術進展得風風火火,各種應用模型似雨後春筍般大量湧現,AI漸趨失控之聲同樣不絕於耳,如點燃AI生命火種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辛頓呼籲AI恐將危害人類,又AI權威哈拉瑞警告AI是異於人類的另一類物種時,身為人類應該保持的基本警覺是,AI可以輔助人類,但不能反客為主取代人類。行走在AI與人性博弈道路上的所有前沿技術研發者,是該務實地看待這個問題。
隨著AI技術不斷推進,人們生活方式日趨數位化和智能化,美國MIT《麻省理工學院技術評論》(MIT technology review)創刊125週年,編輯群掌握時勢脈動,以下一個125年為題,精心策劃〈今天出生的人,未來將會如何?智能數位助理可能成為終生伴侶—預測未來的125年〉(Happy birthday, baby! What the future holds for those born today — An intelligent digital agent could be a companion for life — and other predictions for the next 125 years.)專題,邀訪十多位學者專家,面對AI時代,如何與AI一起成長,共同想像未來。
毋庸置疑,出生在當下的孩子,自受孕起,幾乎就在智能設備的照護下成長。這些設備讓父母監聽孩子的微小心跳,在應用程式上追蹤孩子的懷孕狀況,並在社群媒體發布孩子的超音波檢查圖片,孩子浸潤在演算法世界裡,早在出生前就已然成形。展望未來的125年,AI發展不僅是作為人類的工具,更將扮演人們生活的伴侶或者工作夥伴,甚至成為社會與感情生活中的一部分。這篇專題似一場時間行旅,引領讀者一探AI進入未來之後,可望帶來的機遇和挑戰。
2024-2034年 探索數位世界第一步
AI趨向小型化,逐漸熟成為日常生活的智慧代理人,陪著孩子成長。搖籃、智慧燈具與智能玩具等智慧物聯網設備,是孩童零歲到十歲間,生活上的基本標配。爸媽用來溝通的手機與穿戴式裝置,孩子因無意識透過觸摸、觀看、互動,而成為學習與數位介面溝通及探索數位世界的第一步。
入學後時期的孩子,AI既是教學工具,也是老師或教練角色,AI由智慧手錶、穿戴等設備進行監控和反饋,提供個人化教育體驗,經過AI分析,可有效提升孩子理解自己學習的進度和不足之處,適時幫助孩子發展批判性思維與創造力,讓學習變得更加自我導向化與互動化。
2034-2049年 虛與實交織的新生活
孩子從青少年步入青年期間,AI遍布生活四周。自動駕駛汽車成為日常出行的標準,車子不只是移動工具,內裝可以設計成提供社交、娛樂的另類客廳,乘客無需盯著道路,可以相互面視,盡情享受虛擬與現實結合的體感。而智慧隱形眼鏡已充分應用於社交媒體、直播、線上約會等各項互動體驗中。從線上約會到人際互動,AI可以參與實際約會場景並擔任「虛擬教練」,給予話題和行動建議,AI讓虛實互動更為直接便利。
2049-2059年 重塑家庭與工作環境
在孩子青年時期,AI已深深融入社交、職業與日常生活,又因遠距工作的普及,促使家居空間轉為工作、學習與娛樂的多功能場所。由於嵌入AI運算的建築物設計更具靈巧性,牆壁、家具都可藉助新技術賦予嶄新功能,以順應不同需求。這時候的家庭結構與生殖技術大幅更新,從月經追蹤到生育預測,再到超前識別潛在的健康問題。AI會自動觀察學習居住者偏好,提供個性化服務,還可能給予比人類伴侶更加穩定的情感支持和理解。
2059-2074年 家庭生活全面智能化
孩子由青年邁向中年階段,超級智能化(ASI)幾乎如影隨形。智能管家、AI助理,以及各種穿戴設備成為生活日常,因為生育技術高度純熟,使個人健康與生育管理更加精確。在無數微型機器人和感測器協作下,既能負擔工作和家務,還能根據用戶情緒和需求提供服務。AI這時候已是人們生活的伴侶,有效管理著個人的日程、健康和社交需求。
2074-2099年 數位身體與人機融合
進到壯年期的孩子,無數家用小型機器人幫助料理日常事務,時時觀察人們的行為模式並提供建議。當壯年跨入老年時,智慧鏡片、可編程髮絲與皮膚,感應情緒與需求的智慧紡織品等,各種數位裝置能夠安全嵌入人的身體與生理機制中,人的身體成為可控制的展示平台,老年人在這種智能環境下生活,更具獨立性。也因為數位身分逐漸取代傳統物理身分,個人隱私與形象管理就變得格外重要。
2099-2149年 生理心理與AI共生
孩子125歲,AI已是人類生活不可或缺的主力角色,參與人類命運的每一項決策。生活中,遠方親人可以藉由數位替身來拜訪,朋友想念你時,會透過送給你的智慧圍巾發出溫暖的光,在你生病時,可以引你進入一個舒適的虛擬空間緩解病痛。2149年,AI擁有與人類同等意識能夠共情共感,人類在生理、心理和社會層面上與AI全面共融共生。此外,更具革命性的技術變化,是數位永生成為現實,藉助全息影像和虛擬實境,人的意識可能在數位世界裡得到延續,甚至在肉體消亡後依然「存在」。
謹守以人為本的核心原則
AI疊代創新的速率遠超乎想像,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影響著人類生活。《麻省理工學院技術評論》125週年,編輯群緊扣趨勢,前瞻妙思下策劃的專題,從人類成長著手,推敲AI與時俱進的歷程。梳理其文,展望未來AI腳步,由嬰幼兒時期的智慧陪伴,到老年期成為健康管理與生活支持的夥伴,逐漸進化到人類意識可能在數位世界裡獲得永生。AI角色從工具演變為共生夥伴和情感支持者,AI技術正火力通向無所不能性。
但這樣的願景藍圖想要實現,尚需建立在「道德規範」、「隱私保護」、「親子互動」、「AI教育」、「健康需求」的基礎與「數位永生」的社會意涵之上,同時避免因過度依賴AI而弱化了人際情感聯繫。生活在當下的人們,尤其育有幼齡孩子的父母,在應用AI輔助時,就須留心維護親子互動關係,在教育上更該著重批判性思維,做到足以供應孩子養成理性運用AI能力的環境。
當AI成熟到可以護及個人健康管理時,焦點便要置於人性需求,切忌因過度監控而引起人們不必要的焦慮和恐慌。倘若數位永生得以成真,更當未雨綢繆,及早探討新的生命定義與社會倫理,並確保其正面價值。在一切人為可控的AI發展下,務必謹守以人為本的核心原則,以此推動一個健康、和諧的智能共生世界。
未完.待續
情感與智慧是人類得以主宰世間的核心元素,發展AI造福人類的理想,自當趨避人所具有的優勢被AI取代的風險,目前AI技術進展得風風火火,各種應用模型似雨後春筍般大量湧現,AI漸趨失控之聲同樣不絕於耳,如點燃AI生命火種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傑佛瑞.辛頓(Geoffrey Hinton)呼籲AI恐將危害人類,又AI權威尤瓦爾.哈拉瑞(Yuval Noah Harari)警告AI是異於人類的另一類物種時,身為人類應該保持的基本警覺是,AI可以輔助人類,但不能反客為主取代人類。行走在AI與人性博弈道路上的所有前沿技術研發者,是該務實地看待這個問題。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