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大選將於11月5日展開,如今川普(Donald Trump)、賀錦麗(Kamala Harris)兩位候選人的競選造勢活動進入最後階段,雙方也對各項內政、外交事務提出施政方針。然而,中國外交政策、台灣政治與人權專家陳博樂(Sasha B. Chhabra)同時也是GTI (Global Taiwan Institute)全球台灣研究中心研究員,他指出,在兩岸關係上,共和黨候選人川普覺得靠關稅就能嚇阻北京侵台,民主黨候選人賀錦麗則明顯把優先擺在伊朗等次要對手上,恐怕兩位候選人都錯讀了台海情勢。

距美國總統大選不到兩週,候選人川普與賀錦麗提出的各項施政方針與願景均受到各界嚴格地分析檢視。儘管兩人都視中國為美國長期的挑戰者,但針對中美關係與台海問題,雙方的言詞與態度迥然不同。川普主張重啟對中國貿易戰,提高對中國關稅至60%,甚至表示,如果中國「進入台灣」(go into Taiwan),他將對中國加徵150%至200%的關稅。

而賀錦麗雖承諾致力台海維持現狀,並稱「我們支持台灣自我防衛,這符合我們的長期政策」,但她似乎認為目前美國應該優先處理中東問題,她日前曾表示,伊朗是美國最大的對手。

對此,中國外交政策、台灣政治與人權專家陳博樂(Sasha B. Chhabra)投書《華爾街日報》表示,川普與賀錦麗雙雙錯讀了台海情勢。陳博樂指出,川普從未承諾動用軍力保衛台灣,反而強調會祭出更高的關稅對付中國,但這種態度會誤讀台海安全局勢,在這種情況下,再嚴厲的經濟制裁也無濟於事。他認為,北京入侵或封鎖台灣伴隨而來的成本,是當掐住或破壞台灣先進半導體產業時帶來全球性的經濟災難。然而照川普這種想法,北京就能將預期的成本或風險納入考量。

陳博樂分析,以俄烏戰爭的例子來看,對一個追求核心安全利益的國家祭出經濟制裁大多無效,比如對俄羅斯加徵關稅並未阻止其在2014年兼併克里米亞,也沒有讓俄羅斯對烏克蘭收手。而中國耗費多年時間已建立起一個替代性全球經濟秩序,以抵禦西方強硬制裁,因此對北京加徵關稅將變得更加無用,並且只會提高美國消費者價格,而非讓北京付出代價。

然而,陳博樂認為賀錦麗對中國的看法也不甚高明,他指出,近日賀錦麗表示「伊朗是美國最大的對手」的說法相當可笑。他指出,儘管伊朗政權可能威脅中東和平穩定,但這個貧窮國家的國內生產毛額(GDP)比美國低上許多,且伊朗空軍正在老化,甚至沒有能力安全載送自家總統。很明顯地,中國才是美國最大的對手。但當被問及是否保衛台灣免受中國侵略時,賀錦麗卻堅稱「必須確保維持『一個中國』政策」,未如現任總統拜登曾表示的,將使用軍事力量擊退無端入侵。

陳博樂直言,必須結束透過經濟制裁或關稅來阻止中國侵略台灣這類無謂的空想,因為只有以美國軍事力量為後盾的可靠安全嚇阻力量,才能對北京產生有意義的震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