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民進黨台北市議會黨團總召許家蓓茵罹患子宮內膜癌辭世,今(7)日舉行公祭儀式。她的離世除引起各界惋惜外,也引發民眾討論婦科疾病相關議題。為降低子宮內膜癌發生率,國內四大婦產科醫學會今日於立法院提出建言,建議政府對於高風險、年齡超過50歲的女性,提供適當的篩檢方式。

台灣婦產科醫學會、台灣婦產科內視鏡暨微創醫學會、亞太婦產科內視鏡暨微創治療醫學會、台灣婦癌醫學會今日邀請朝野立委,在立法院召開記者會,籲請中央、地方政府及全民一起關注子宮內膜癌發生人數上升的警訊。台灣婦產科內視鏡暨微創醫學會常務理事李奇龍指出,子宮內膜癌已成為婦女癌症的首要殺手之一,提早診斷子宮內膜增生,可以降低子宮內膜癌的發生率,而門診子宮鏡是微侵襲性的檢查方式,將成為預防、診斷子宮內膜癌的最佳工具。

李奇龍進一步指出,台灣人口比例適中、醫療水準先進,推動及實施有效益的檢查法是可行的,並建議政府對於高風險女性、年齡超過50歲的女性提供適當的篩檢方式,例如每年一次常規骨盆超音波檢查,並加入子宮內膜厚度的測量,若經超音波檢查發現子宮內膜厚度異常或具有異質性,應轉介或安排門診子宮鏡檢查。

民進黨立委、長庚醫學院教授王正旭也指出,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罹患子宮內膜癌的國人逐年增加,每年新增逾3000人。依臨床經驗而言,近年子宮內膜癌的發生率確實呈漸增趨勢,不少人正面臨子宮內膜癌的威脅及挑戰。王正旭特別指出,子宮內膜癌最典型的症狀即為不正常的陰道出血,針對停經後如發生出血情形或於二次生理期間發生非經期出血,就必須特別謹慎留意。

王正旭建議衛生福利部可參酌過去推動肺癌等其他癌別篩檢之經驗,針對子宮內膜癌之篩檢及防治。衛福部可與學會合作進行先期評估、確立有效之篩檢模型,「須有更多且更明確的實證醫學,才能制定更有效的篩檢方式。」他也強調,最重要的仍是「落實宣導」,衛福部應針對子宮內膜癌訂定更進一步的宣導及防治措施,透過更多管道、更多資訊讓國人充分了解子宮內膜癌的症狀及風險,民眾在資訊完備下,將不會無端增加過度心理壓力,若出現相關症狀時,也能立即取得必要之醫療協助。

此外,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環境與婦女健康委員會召集人葉光芃則說,子宮內膜增生可能是子宮內膜癌的前兆,當其轉變為子宮內膜癌,DNA甲基化會增加,相關標記可用來檢測癌前病變,未來可能成為子宮內膜癌前期預防的有效篩檢工具。

國內四大婦產科醫學會今日於立法院提出建言,建議政府對於高風險、年齡超過50歲的女性,提供適當的篩檢方式。   圖:醫師王正旭臉書

立法委員、長庚醫院教授王正旭指出,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罹患子宮內膜癌的國人逐年增加,每年新增逾3000人。   圖:醫師王正旭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