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將是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 ( NASA ) 一個重要的轉折點,這將是該機構多年來首次面臨可能無法持續派遣與行員繞地球飛行的局面。 NASA 預計在未來幾個月內,確定其 2030 年後在低地球軌道運營的戰略方針,並計畫與私營企業合作,開發新的小型商業太空站。
NASA 計畫轉變其角色,成為商業太空站的客戶,而非運營者。然而,該計畫充滿挑戰。儘管 NASA 三年前向包括藍色起源和 Axiom Space 等公司授予了商業空間站開發的初步合約,但這些公司在現實技術突破及融資方面都面臨困難。尤其是 Axiom Space ,由於財務壓力,空間站模塊發射計畫多次推遲。其他公司如諾斯羅普 · 格魯曼甚至已退出了該計劃,轉而加入 Voyager Space 團隊。
NASA 副局長帕姆 · 梅爾羅伊(Pam Melroy)強調, NASA 需要繼續在低地軌道上保持存在感,因為這與阿爾忒彌斯計劃、月球及火星探索有著密切聯繫。梅爾羅伊指出,微重力研究仍然是未來火星任務的關鍵,尤其是在解決太空長期駐留的健康風險和生命維持技術方面。
儘管 NASA 對商業太空站抱有希望,該機構的資金需求仍是一個挑戰,根據數據, NASA 自 2019 年起申請的商業低地軌道目的地 ( CLD ) 計劃預算數次未達預期。即便如此, NASA 在推進 CLD 計畫時仍面臨時間緊迫的壓力,尤其是國際空間站預計於 2030 年退役,而私營太空站能否在此之前建成尚不確定。
NASA 面臨的另一個問題是,商業太空站是否能吸引足夠的客戶。雖然 NASA 希望從唯一客戶轉變為眾多客戶之一,但目前除官方宇航員之外,尚未看到足夠的市場需求。加上自動化技術的發展,未來一些太空研究可能不再需要人類駐留在太空站內,這進一步增加了商業模式的風險。
雖然 NASA 努力推動商業太空站的發展,但最終是否能成功取決於技術突破、財政支持以及市場需求的實現。如果這些問題未能解決, NASA 可能在 2030 年面臨無法在低地軌道保持太空站駐留的挑戰。
雖然 NASA 努力推動商業空間站的發展,但最終是否能成功取決於技術突破、財政支持以及市場需求的實現。如果這些問題未能解決, NASA 可能在 2030 年面臨無法在低地軌道保持太空站駐留的挑戰。 圖片來源: NASA X 官方帳號
國際太空站。 圖 : 翻攝自央視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