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的經濟問題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尤其是房地產泡沫問題愈加凸顯。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23年國慶前夕的政治局會議上,終於『承認』了中國經濟衰退的事實。隨著多項救經濟政策的推出,中共試圖保住2024年GDP成長5%的政治指標。然而,無論中國政府實施多少經濟刺激政策,真正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卻始終圍繞著房地產市場。這次救經濟以金融與股市為主,對房價只想『撐住』而不是解決問題。因此必須認識究竟誰在推動中國房價上漲,以及這背後的經濟動力和結構問題。

房地產:中國經濟的核心問題

中國的經濟問題,核心中的核心正是房地產。自1994年中國進行財稅改革以來,「土地財政」成為地方政府收入的主要來源,也成為GDP增長的推動力。這一模式將中國的房地產市場推向了一個異常高漲的狀態。房價是由土地成本、建材成本、工人工資以及建商利潤等多項因素構成的,而其中土地成本,即地方政府出售土地的價格,扮演了關鍵角色。

在其他資本市場國家,政府通常會釋出國有土地或興建社會住宅來抑制房價,確保房地產市場不會過度膨脹。然而在中國,土地銷售成為了地方政府的預期收入,並被視為重要的財政來源。為了促進工業發展,地方政府通常以低價出售土地供工業使用,而將住宅用地價格抬高以獲得更多收入。這樣的政策推動了土地成本的逐年上升,房價也隨之不斷攀升。

由於房價年年上漲,民眾感到晚進場成本會更高,因此,越來越多人選擇提早進入市場。這種「搶購」心態助長了房地產市場的投機氛圍,也讓炒房行為愈演愈烈。

誰在炒房?

中國房價持續上漲的背後,涉及多方利益相關者。首先是地方政府。由於土地銷售是地方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地方政府有動機維持高房價,以保障土地財政。政府釋放高價土地,不僅增加了房地產市場的投機性,也推高了房價本身。

其次是開發商。在高房價的背景下,開發商不斷從地方政府手中購買土地,並將日益上升的土地成本轉嫁給最終的購房者。隨著土地成本和開發風險增加,開發商從土地開發轉型為多角化的財團,並在市場放緩時面臨經營危機,引發骨牌效應。

最後是購房者。普通民眾在面對房價不斷上漲的壓力下,普遍認為房價「只會漲不會跌」,因此即使是中產階級也會在價格尚未飆升至不可承受之前趕緊買房。一些人甚至將房地產作為投資手段,以期望房價繼續上漲後出售獲利。這種市場心態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房地產泡沫的膨脹。

「房住不炒」政策的反應與後果

2017年,習近平提出了「房住不炒」的政策,明確表示房子應該是用來住的,而不是用來炒作的。此政策通過三條紅線來限制房地產開發商的融資,並試圖抑制房地產市場過度投機。這實際上是對中國房地產泡沫的「自我戳破」,旨在減少市場風險。

然而,這一政策也導致了一系列後果。由於開發商之前大量購買土地並將過去的利潤預期納入成本,在市場需求減少的情況下,他們無法迅速適應房價的停滯甚至下降,最終陷入了資金周轉困境。這導致了大量爛尾樓項目的出現,而購房者的資金被套牢,無法脫身。地方政府的債務水位因此大幅上升,銀行的呆賬增加,人民的購房貸款違約率也隨之上升。整個經濟進入了一個資產泡沫的惡性循環。

結論

中國的房地產問題,不僅僅是房價過高或市場過熱,而是一個由地方政府、開發商和購房者共同推動的結構性問題。地方政府依賴土地財政,開發商利用市場需求擴大開發,購房者則在價格上漲的預期中不斷進場,這些因素相互交織,形成了中國房地產市場的高度依賴性和脆弱性。

習近平推出的「房住不炒」政策是試圖遏制房地產泡沫的重要舉措,但它同時揭示了中國經濟過度依賴房地產的危險。未來中國的經濟政策若要真正解決房地產問題,必須從根本上改變地方政府對土地財政的依賴,並促進經濟的多元化發展。只要房地產市場繼續以炒作為核心驅動力,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將難以實現,房地產泡沫的危機也將不斷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