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鼻疽再添6例。疾病管制署27日公布,颱風過後一個月內,累計53例類鼻疽確診病例,創下歷年風災後新高,其中7人不幸身亡。高雄市以41例成為疫情重災區,其他縣市則有零星個案,上週新增的6例皆來自高雄,疫情連續2週呈現下降趨勢,但專家提醒民眾仍需保持警惕。

根據疾管署最新統計,今年台灣已累計60例本土類鼻疽確診病例,為2006年以來同期最高,與2005年同期水平相當。在這60例中,高達53例是在凱米颱風過後確診的。除了高雄市的41例外,台南市有6例、台中市3例、屏東縣2例、嘉義縣1例。

疾管署指出,上週新增的6例確診者皆來自高雄市,年齡介於50多歲至70多歲,發病日期在7月31日至8月15日之間。這些患者均有慢性病史,其中1人有接觸污水或土壤等相關環境的經歷。目前,這6名患者都在一般病房接受治療。

疾管署解釋,引發類鼻疽的病原體——類鼻疽桿菌,主要存在於土壤、水池及積水環境中。颱風過後,強風暴雨容易將土壤和泥水中的桿菌帶到地表,增加了傳播的風險。感染途徑主要是皮膚傷口接觸受污染的環境,或是吸入帶菌的粉塵。

類鼻疽的潛伏期通常為2至4週。儘管疫情有所緩解,但預計到8月底仍可能出現新的病例。疾管署提醒民眾,類鼻疽的常見症狀包括發燒、頭痛、局部腫痛、潰瘍、胸痛、咳嗽、咳血及淋巴結腫大等。嚴重時可導致皮膚膿腫、肺炎、腦炎、敗血症,因此一旦出現疑似症狀,應立即就醫。

為了防範類鼻疽,疾管署強調,民眾應避免皮膚或傷口直接接觸受污染的環境,也要避免吸入可能帶菌的粉塵。高風險族群若出現疑似症狀,就醫時務必告知醫生相關的環境接觸史,以便及時診斷和治療。同時,醫療人員也應提高警覺,對疑似病例及時進行抗生素治療,並在24小時內完成通報和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