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勒斯坦武裝組織哈瑪斯(Hamas)集團首腦哈尼雅(Ismail Haniyeh)7月31日在伊朗參加新總統就職典禮,傳遭導彈攻擊死亡,伊朗、哈瑪斯和黎巴嫩真主黨都指控是以色列所為,伊朗揚言報復,顯示新一波戰事一觸即發。而面對當前中東的緊張局勢,美國五角大廈2日宣布一系列增兵舉動,其中包括尼米茲級核子動力航空母艦(Nimitz Class Aircraft Carrier)「林肯號(USS Abraham Lincoln CVN-72)」,原本被調派到西太平洋「填空」美軍的航空母艦兵力,才剛剛抵達關島周邊海域,就被要求前往中東接替「羅斯福號(USS Theodore Roosevelt CVN-71)」。這看似正常的「美國思維」,卻觸發「遠水難救近火」與「一發不可收捨」的2個觀點看法。

每逢突發事件,美國的第一反應總是「我們的航艦在哪裡」。羅斯福號結束6月底與日本、韓國的多域聯合軍演「自由刀刃」(Freedom Edge)之後,啟程轉往中東接替兩度延長部署的「艾森豪號(Dwight D. Eisenhower CVN-69)」航艦打擊群。紀錄顯示,羅斯福號7月7日經過馬六甲海峽進入印度洋、12日進入美軍第5艦隊轄區,13日停留在馬爾地夫(Maldives)附近與印度海軍維沙卡帕特南級驅逐艦(Visakhapatnam-class destroyer)「維沙卡帕特南號(INS Visakhapatnam D66)」進行聯合海上演習,15日抵達亞丁灣(Gulf of Aden)靠近紅海南部入口的曼德海峽(Bab al-Mandab Strait),即將進入紅海。這前後搯頭去尾算一算,羅斯福號花了超過2個禮拜的時間才「就定位」。而臨時調派的林肯號,根據中國半官方智庫「南海戰略態勢感知計畫」(SCSPI),利用載艦行政後勤運輸機C-2A「灰狗」(Greyhound)的航跡圖研判推論,2日的位置應該在關島附近海域;美國軍媒《星條旗報》(Stars and Stripes)報導,林肯號航艦打擊群於關島休息整補,隨後將持續馳援中東。就算中途沒有其他演練任務,估算林肯號在8月中下旬可能抵達任務地點。

中國半官方智庫「南海戰略態勢感知計畫」(SCSPI)用載艦行政後勤運輸機C-2A「灰狗」(Greyhound)的航跡圖研判,航空母艦「林肯號(CVN-72)」8月2日位置在關島附近海域。 圖:翻攝「X」@SCS_PI

只是,問題來囉~

美國媒體《Axios》5日獨家報導:三名知情人士透露,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示警七大工業國集團(G7)外長,稱伊朗和黎巴嫩真主黨對以色列的襲擊,最早可能在「未來24至48小時內開始」。從5日算來24至48小時,早就過了!新聞效應除了5日造成亞股瘋狂大跌、一片慘綠,以及零星的無人機和火箭攻擊之外,並沒有看到大規模的全面攻擊。只是,如果伊朗、哈瑪斯和黎巴嫩真主黨真的如布林肯預判的時間點對以色列發動襲擊,那林肯號打擊群還在西太平洋,根本「遠水救不了近火」;而五角大廈聲明:「保持美國航空母艦打擊群在中東的存在」,問題是羅斯福號不就在現場嗎?難道無力約束伊朗等國家的激烈反應嗎?布林肯向G7外長表示,美國正在努力打破局勢升級的循環,力求限制伊朗與真主黨的攻擊力道以及以色列的反擊;但也坦承「尚不清楚伊朗此次將採取何種報復形式」。

今年4月,以色列攻擊伊朗在敍利亞的大使館,當時伊朗群情激憤,隨後採取報復行動,派出350架攻擊型無人機及導彈攻擊以色列,其中97%武器遭到以色列、美國及其盟友攔截。外傳伊朗的行動計劃,事前已透露給美國,等於所謂的報復,「只是一場戲」。而這次重要的派系首腦遭到狙殺,相關國家、組織也都揚言報復,只是會不會又是一場戲?布林肯所說「尚不清楚伊朗此次將採取何種報復形式」,是證實上次知道伊朗的行動計畫嗎?而這次還不知道,所以寧可料敵從寬,除了擺上羅斯福號之外,再調來林肯號因應變化,是這樣嗎?那就表示,如果外交折衝失控,整個中東局勢可能「一發不可收拾」。目前看,林肯號有很高的機率趕不上中東這波報復行動的「第一擊」;林肯號是第一艘部署F-35C艦載戰鬥機的美國「超級」航空母艦,具備更強的攻擊能力;雖然說是「接替」羅斯福號,但一般認為以美國海軍應對地區緊張局勢的「標準配備」來看,林肯號抵達中東後可能與羅斯福號組成「雙航空母艦戰鬥群」,以因應戰場變化。只是按美軍常態6個月海外部署週期,羅斯福號1月11日出海,已經到了必須「延長部署」的地步;按表定計畫接替羅斯福號的航空母艦是「杜魯門號(USS Harry S. Truman CVN-75)」,據了解杜魯門號目前仍在美國東海岸進行部署前的訓練。

美軍證實服役20年的「標準3型」飛彈首次在實戰中攔截伊朗彈道飛彈。圖為2020年美軍試射照片。 圖:翻攝U.S. Missile Defense Agency

綜觀整個中東局勢,伊朗、伊拉克、敘利亞的什葉派民兵、葉門的胡塞武裝、黎巴嫩真主黨等的糾纏,如果不是像今年4月的大規模行動,反而可能更讓美國、以色列頭痛。因為以色列軍力是北約規格,現役軍人約17萬人,可在短時間發揮戰力,但如果面臨多股、不確定的持久消耗戰,以色列有「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的危機。而美軍派出大兵力到區域應對,但真正面臨無人機和飛彈襲擊,除了系統的不精準與破壞力薄弱之外,真正能夠發揮作用的,是配備神盾戰鬥系統(Aegis combat system)巡洋艦、驅逐艦以及先進的F-15、F-18等戰機。「雙航空母艦戰鬥群」部署,大概就有6至8艘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Ticonderoga-class cruiser)、勃克級驅逐艦(Arleigh Burke class destroyer)以及至少8個戰機攻擊中隊;前者就有數百枚SM-2、SM-3、SM-6防空反導攔截飛彈,後者的先進火控雷達可以輕鬆的以空對空飛彈甚至機砲將無人機、導彈擊落。只是,比較美軍精良的防空飛彈與中東糾纏的武力持有無人機、飛彈「性價比」,美軍面對這樣的「消耗戰」,先不談金錢開支,光是填裝垂直發射系統飛彈都是問題,也就是說當美軍必須計算飛彈數量、來回特定彈藥補給基地航程時間等問題,才不會讓第一線出現真空。幾個月或許沒什麼問題,但若是2年、3年甚至更長,必須卡住2艘航空母艦、多艘驅逐艦等武力,完全破壞常態「333」部署規畫,使維修、補給出現緊繃問題,美軍就得思考什麼叫做「捉襟見肘」。特別是除了中東之外,歐洲的俄烏戰事還沒解決,芒刺在背的中國崛起也需要面對;中東這個問題恐怕是「小病要人命」的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