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三中全會)18日下午閉幕,通過長達2.2萬餘字,內容共分15大項共60個細項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內容雖然「包山包海」含括法治、文化、生態、國防、國家安全等,但一般認為主軸仍在經濟領域。15大項中有關經濟發展的部份「近半」,包括重大意義和總體要求、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健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完善高水平對外開放體制機制。這些饒舌的官樣文章和不著邊際的口號著實令人頭痛,除了「聽其言」之外,我們只好仔細地「觀其行」。果然就在會議結束後的隔周周一(22日),中國人民銀行「出乎市場預料」,宣布全面下調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等各種長短期利率。援引中國官媒《新華社》的報導:「這次降息體現中國人民銀行支持經濟復甦的決心,遵循全體會議實現今年增長目標的目的」;相當於中國官方坦承中國內部消費、生產、投資全方位低迷,體認到內部經濟「下行」的壓力;同時國際情勢嚴峻,歐美以調高關稅、限制進口方式堵阻中國;因此,不得不用可控的「小爆炸」,希望活化、攪動內需市場,但成效可能非常有限。

首先,介紹一下所謂的「貸款市場報價利率」,這是中國特有的貸款利率參考基準,由涵蓋大型國有銀行、全國性股份制銀行、城市商業銀行、農村商業銀行、外資銀行及民營銀行等20家銀行發布報價,成為中國商業銀行貸款提供定價參考,也就是說銀行在根據借款人的信用情況,可在「報價利率」的基準點上調整抵押、期限、利率浮動方式和類型等,以22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資料,當天將通常是住宅擔保貸款的5年期及信用貸款等一般貸款利率的1年期LPR各下修0.1個百分點,前者降至3.85%、後者降至3.35%;而值得關注的是這是5年期LPR近5個月第2次調降、1年期LPR也是連續第2年調降。眾所皆知,調降貸款利率目的就是降低降低資金借貸的成本促進資金流動;但相對而言,市場湧現大量資金,可能造成與其他貨幣競價時的貶值狀態。因此,接近2/3的市場分析師評估,在美國下調基準利率前,中國應該會「凍結」LPR;沒想到中國竟不顧美國是否降息,只好大呼「罕見」、「出乎市場預料」;但也顯示,中國可能是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不得不利用利率和貨幣供給調節金融、穩定經濟。

中國多處地方都爆發爛尾樓抗議集會。 圖:翻攝自李老師不是你老師 X(前推特)帳號

就事論事,中國政府需要全面調降利率,可見最近中國政府拿到的經濟成績單並不理想。中國今年第二季經濟成長率為4.7%,遠低於市場預期的5.1%。如果按照這種趨勢發展下去,可能實現不了「5%左右」的年度成長目標。生產、消費、投資都顯得萎靡不振。過去幾年拉動成長的房地產市場仍在下沉。中國6月的新住宅價格比一年前下降了4.5%,是9年來的最低值,比5月(-3.9%)的跌幅更大。房地產泡沫破滅後,中國政府一直在引導企業投資製造業,但也這麼做並非易事。 《華爾街日報》(WSJ)22日報道,在中國大陸上市的4家企業中有1家無法獲利。十幾年前,這一比例僅7%。分析認為,這是因為沒有匹配供應的需求方。有評價認為,美中矛盾在增加全球需求上有其局限性,內需也萎靡不振。中國上月的零售銷售額雖然年增2%,但卻是2022年12月(-1.8%)以來的最低值。為了促進消費,中國當局推出了更換舊汽車、家電時給予補貼等各種政策,卻很難讓消費者打開錢包。上月底,中國10年期公債利率降至歷史最低值。這是因為房地產市場低迷後,中國地方銀行大舉購買了作為安全資產的國債。中國政府擔心很低的國債利率會對人民幣價值帶來負擔,但情況並沒有反轉。

從中國在過去一年的動作來看,中國政府很明顯認識到總體經濟面臨「下行」的壓力,但將消費稅下劃地方、國家引導收購存量房、解除農村土地交易限制等方案,只是在「兜圈子」,缺乏刺激內需的意志,剛落幕的三中全會在「瞻前顧後」的憂慮下,根本不敢有市場希望的「大爆炸」式的改革,只能用可控的「小爆炸」,希望活化、攪動內需市場。但事實上,如果無法擴大培育取代房地產等的新產業、在美中矛盾中擴大供應鏈等結構改革措施,中國降息短期內很難取得恢復內需等效果。降息雖然可以減輕無法按時還債的債務人的負擔,但不會起到刺激內需等具有意義的效果,只是「鋸箭法」、「補鍋法」的症狀治療。房地產曾是中國經濟的引擎,占中國經濟的約25%,但從2020年開始的「爛尾樓」效應開始,房地產開發商負債累累,而一般人拿不到房子卻還是揹著沈重的房貸,摧毀中國的家庭財富,破壞離岸債券市場,並剝奪地方政府急需的收入,而且這種情況從一線城市到三線城市幾乎可以用「遍地烽火」形容。民眾不僅口袋沒錢,對經濟前景沒有信心,根本不敢花錢。

有分析指出,中國消費結構出現變化,體現中國經濟衰退的複雜性,必需品在通膨、非必需品普遍通縮,與中國官方主張「唱響中國經濟光明論」是矛盾的。 圖:Pexels

中國的經濟問題,事實上還包括通貨緊縮、債務問題和外資撤離等。消費和民間投資的疲軟導致通貨緊縮,通縮問題可能會成為一個難以克服的經濟問題,因為格下跌會侵蝕企業利潤,讓消費者推遲消費,連動使企業推遲招聘和投資,進一步抑制消費。這種惡性循環,一般要靠大規模政府支出、降息和擴大信貸來補救。但現實上看,中國政府並不願加足馬力刺激經濟,擔心房地產泡沫再次膨脹,加重本已龐大的債務負擔。而中國因人權問題、擴張軍武的形象,遭到國際抵制或引發外資企業擔憂,數字顯示,從1998年開始,每個季度都有外資流入的「榮景」,在2023年第3季被打破,當時中國的國際收支首次出現118億美元的直接投資淨流出,外國公司要麼清空離場,要麼停止在中國的利潤再投資。股票和債券投資者也撤出中國金融市場。另外,「人口負增長」也是困擾中國經濟的另一個因素,出生人口減少、人口老齡化意味著中國的勞動力和消費者群體將縮小,將使中國未來更加難實現可持續的經濟增長。

綜合來說,中國正在進入一個停滯和失望的時代,中國的經濟模式顯然已經變得不可持續。有些人把矛頭指向領導人習近平,認為他是一個糟糕的經濟管理者,用「共同富裕」的假象,破壞稅收、努力付出獲得回饋的社會公平,任意干預、扼殺民營企業的積極性。為此中國政府「困獸之鬥」,「解決不了問題,就解決提出問題的人」,中國負責反間諜、國內安全等事務的情報機構「中國國家安全部」,刊發「國家安全機關堅決築牢經濟安全屏障」文章表示,經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基礎,將依法打擊懲治經濟安全領域危害國家安全的違法犯罪活動,為習近平「以高水準安全保障高品質發展」保駕護航,稱「各類意圖唱衰中國經濟的『陳腔濫調』不斷出現,其本質是妄圖以種種虛假敘事建構『中國衰敗』的『話語陷阱』、『認知陷阱』」,警告網路使用者不要發表唱衰經濟的言論,否則將觸及紅線。從軍事角度來看現在的中國經濟情況,可能出現無力發動武鬥的「最和平」、也可能出現移轉內政頹敗的「最危險」年代,唯一的共同點就是現在的執政者可能地位不保;筆者認為中國政府除非在其他民族主義壓迫下的被動應戰,現實上不致於蠢到「鋌而走險」主動發動戰爭;因為「皇帝不差餓兵」,輕言興師動武反而可能危及政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