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民眾黨強推國會擴權法案,引發大規模示威抗議。數萬人怒吼、百位法律學者連署要求退回重審,但立法院院會28日仍三讀通過「立法院職權行使法部分條文修正案」。英國金融時報社論警告,在政治分歧狀況下,台灣不僅將面臨更嚴重的黨派對立,還會為中國對台滲透創造可乘之機,台灣與美國等盟友的關係也可能受到破壞。

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30日就立院職權修法刊登社論分析,民主制度主要仰賴「權力制衡」,立法機關有權要求總統承擔行政責任,並根據他們認為合適的方式進行立法。然而如今立院過度擴張自身權力,且法案部分內容流於草率,並存在被國民黨等反對黨立委用來報復政治對手的風險。

該社論指出,台灣在政治分歧的狀況下,勢將削弱民眾對立法機關的信賴,甚至將破壞過去30年來民眾對台灣民主制度的信心。台灣不僅將面臨更嚴重的黨派對立,還會為中國統戰創造可乘之機,以對台進行滲透,或是破壞台灣與美國和其他西方盟友的關係。

該社論續指,一旦台灣主要武器供應來源(主要是美國)開始懷疑其交易機密無法獲得保障,可能導致台灣國防工作變得更加複雜。國會職權修法將導致台灣民主的未來面臨危機,因為該法案不僅會引發黨派對抗,也可能破壞總統賴清德希望統一口徑,以應對中國施壓的計畫。

立法院歷經4次院會馬拉松之後,立院最新修法內容包括總統國情報告常態化,以及被質詢人不得反質詢、拒絕提供資料,藐視國會行為得處最高20萬元罰鍰;在行使調查權部分,立院得要求政府機關、部隊、法人、團體或社會上有關係人員提供相關資料,違者可處最高新台幣10萬元罰鍰。

部分評論人士認為,上述修法相當於「國會政變」,立院部分新權力已僭越司法領域。舉例來說,所謂「藐視國會罪」定義不明,因此政府官員可能因被認定觸犯該罪,遭受政治迫害,並被處最高3年有期徒刑。新法可要求軍方官員作證並透露機密資訊,引發國家安全疑慮。比如暴露政府與外國供應商的未公開關係,進而損害台灣潛艦國造計畫的機密性。

金融時報社論強調,面對台灣政局巨大變化,需採取與目前截然不同的方法來應對。各方都應後退一步,並將台灣國家利益置於自身政治利益之上;各黨派應尋求對話和妥協,以強化全國共識。執政的民進黨應改變指責國民黨與中國勾結的習慣,並停止宣傳「只有街頭示威才能挽救當前存亡危機」的說法。這時候他們應該放下情緒,將國家利益列為優先要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