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歲男大生「阿學」熱愛籃球,但日前上籃後因落地不慎,猛然聽到「啪」一聲,返家後膝蓋開始腫脹,隔天連下樓梯及走路都寸步難行,就醫後確認是十字韌帶撕裂,他擔心籃球夢一夕破碎,經評估後採用「前十字韌帶重建合併前外韌帶固定術」,不僅提升膝蓋穩定度,也降低復發風險,讓他又能馳騁球場。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蘇皇儒指出,前十字韌帶撕裂是門診常見的運動傷害疾病之一,尤其隨著職業運動聯賽的蓬勃發展,球星受傷的新聞也時有所聞,但有些球員順利回到運動場上重新回到顛峰,有些球員卻再也回不到最佳運動水準,期間的差別就在於「穩定度」。

蘇皇儒說明,「前十字韌帶」負責膝關節前後和旋轉的穩定度,本身是十分粗壯的韌帶,平常走路時不容易斷裂,但若從事籃球或足球等運動,這類運動需要快跑、急停、煞車及轉身等動作,會有側向外力對膝蓋施加撞擊,因此對十字韌帶展生扭力因而造成斷裂。

蘇皇儒指出,韌帶受傷後,單純的縫補或前外側韌帶固定術其實對病情幫助有限,隨著病例增加,發現這類患者術後不僅無法同時改善膝關節前後和旋轉的不穩定,還會因為持續的膝關節不穩定,發生膝關節退化症狀。

蘇皇儒強調,既然縫補或單純加強都行不通,治療方式則朝向採用關節鏡做關節內前十字韌帶重建手術,作法為取一整段新的韌帶,透過關節鏡將新的韌帶種在適當的位置,以取代原本受傷的韌帶,然而新的韌帶選擇,以及調整韌帶適當的位置,或者要做單股或雙股的重建,都是影響手術預後的重要因素。

根據統計,接受前十字韌帶重建手術的病人,在手術完後,仍有一到三成的病人,還是有輕微疼痛以及不穩定的狀況發生;五年內因各種情況需要再次接受重建手術的機率約5%,尤其又以手術前高度旋轉不穩定的病人風險最高。

醫師考量患者「阿學」仍保有籃球夢,經溝通後,決定採用「前十字韌帶重建手術」搭配「傳統前外韌帶固定手術」,能提供膝關節額外的穩定度,減低膝關節大約四成的壓力,也減少了脛骨內旋造成對我們剛重建的前十字韌帶的拉扯,提供了充足的穩定度,也降低手術失敗的機率。

「阿學」手術後隔天即可下床,三天辦理出院,經積極復健3~6個月後,已經可以開始朝著回運動場為目標進行復健,回診時對於手術效果十分滿意,強調「一定會重回球場」;蘇皇儒也提醒,上述的治療方式,對於常需跑動的年輕人、時常做出急停轉身的運動員,以及術前膝關節旋轉高度不穩定的病人,都能提供更好的預後,建議術前可以與醫療團隊溝通討論,找尋最佳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