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信義區寶林茶室疑似爆發食物中毒事件,造成1死3急救!據台大急診室的臨床教授李建璋在臉書發文分析,多位顧客在食用了該茶室的素食炒粿仔條後出現了嘔吐、腹瀉等症狀,而這些症狀可能與所謂的「炒飯症候群」有關,他在文中解釋其症侯群為由仙人掌桿菌引起的食物中毒,該細菌能在煮熟的食物中以孢子形式存活,即使經過高溫烹調也難以被殺死。
李建璋教授指出,過去發生食物中毒事件,多半是小吃攤或是營養午餐等,這次是發生在百貨公司內的名店,著人感到不安。他表示,歷史上大規模導致致死的食物中毒事件主要是李斯德氏菌,大腸桿菌,和沙門桿菌,近期還有唐菖蒲伯克氏菌產生的米酵菌酸中毒,「此次事件當然可能是遭受這些細菌污染。」
李建璋說明,因為這些病患共同提到炒粿仔條,讓他想起一個醫學上的症候群,稱為炒飯症候群(Fried rice syndrome)。這是指煮熟米飯放在室溫超過2小時以上時,有可能導致一種特殊細菌稱為仙人掌桿菌(Bacillus cereus)的生長,這些細菌會產生一種腸毒素 (cereulide),這種毒素會破壞粒腺體能量代謝,若毒素數量多就會引發多重器官衰竭。
他指出,雖然炒麵,炒飯有經過大火伴炒,但是仙人掌桿菌有孢子耐熱,毒素也耐熱,即使炒過也殺不死,「等到吃入肚內適當溫度, 這些孢子萌芽加上毒素就產生症狀,」李建璋表示,如近期就有美國女大生、2021年澳洲有位華裔女士,都是吃了放了1星期才加熱的炒飯炒麵,導致嚴重反應甚至喪生。
他分析,仙人掌桿菌有一個危險溫度區,在室溫是最容易生長,高於60度和低於10度都不容易生長,而裸仔條多半是煮熟後放在外面,需要烹調時才大火拌炒,的確有可能產生炒飯症候群。
李建璋提及,要診斷仙人掌桿菌食物中毒並不容易,病人身上的毒素和細菌很快就排泄,很多時候細菌培養是陰性,因此最重要是要採集到食物,藉由食物細菌培養或是直接檢驗毒素才能確診。但對於危急的病人,可以考慮透析移除毒素,並且使用Vancomycin, Clindamycin, Meropenem 等抗生素治療。
李建璋說,這是他個人鑑別診斷的臆測,還是要微生物或毒素檢查證據才能確定。他也提醒民眾,放在室溫過期的米飯澱粉類 ,即使加熱還是有可能導致食物中毒,最好立刻放進冰箱,或是放在煮飯鍋維持60度以上,才能避免產生炒飯症候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