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海軍近年持續強化實力,在「福建號(舷號18)」航空母艦下水後,第4艘也在建造中。由於中國「096型」核動力彈道飛彈潛艦傳已入列服役,各界「關心」新的航空母艦會不會採用核動力?在今年中國全國兩會上,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政委袁華智接受媒體採訪時「模糊」表示,中國在建造航艦「沒有技術瓶頸」;會不會採用核動力「很快會公布」。熟知中國文化的人都應該曉得,中國人看面子比裡子重要,說「沒有技術瓶頸」,事實上恐怕就是難以突破;而至於中國會不會擁有核動力航空母艦,除了技術問題之外,必須考量的是全球戰略因素。筆者老實不客氣預言,若中國官方證實核動力航艦下水,就是準備與美國「正面對決」的時刻;因為這直接威脅美國國家安全,美國不可能坐視容忍,必然終將一戰。
首先,核動力潛艦技術是不是可以「移植」到水面船艇,就學理來說似乎合理。但實際上,目前全球僅有2個國家擁有核子動力航空母艦,一個是毋庸置疑的世界強權美國,擁有11艘;另一個是法國在1989動工,2001年服役,僅有1艘、沒有2號艦的「戴高樂號(Charles de Gaulle R91)」航空母艦。美國沒什麼好討論的,那法國做為歐洲強權國家為什麼從動工到服役花了12年?為什麼從2001至今,過了23年,沒有同級2號艦,也沒有升級艦型?前一個問題,官方說法是遭遇90年代經濟衰退導政國家財政困難,因而延宕;但事實上,工程技術上同時陸續發現核子反應爐強度不足進行補強,與斜向飛行甲板(angled deck)長度不足無法安全起降美製E-2C「鷹眼」(Hawkeye)預警機而在2000年進行甲板延長改造工程將斜向甲板的長度增加4公尺,正式啟用的日程一延再延;而第一個問題的後半段答案,也解釋了為什麼沒有同級2號艦,也沒有升級艦型,因為核動力航艦建造技術並不是單一、線性可以直接累積學習或從其他區域移植。
「戴高樂號」使用2具「阿海琺」(AREVA)K15壓水式核能反應爐,該型核反應爐是全球頂尖法國「凱旋級」核潛艦(Classe Le Triomphant)的核心;但「移植」到戴高樂號後出現「適應不良」,最明顯的是「小馬拉大車」,使戴高樂號的最高航速,在不罷工的狀態下也僅有27節(時速50公里),達不到美國「尼米茲級」(Nimitz Class)的30節(時速56公里)以上,甚至比傳統動力的中國「山東號(舷號17)」數據31節(時速57公里)還差。而由於潛艦的機電系統相較於航空母艦簡單、單純許多,致使擁有凱旋級潛艦核心的戴高樂號根本無法如臂使指,動不動就某一系統中斷,影響全艦運作、戰力發揮。
經由法國的前例,可以推論在「面子比裡子重要」的前提下,中國官方當然只能說「沒有技術瓶頸」,甚至動用官媒《環球時報》旗下的「樞密院十號」公眾號「自圓其說」:常規動力航艦與核動力航艦在作戰效能方面並無太大分別。如果真的沒有太大分別,美國為什麼要在造價昂貴、建造周期長、維修難度高等眾多缺點下建造核子動力航空母艦?而中國為什麼要透過所謂的專家學者打造「4常4核」的航艦建造夢?筆者認為,原因在於擁有常規動力航艦只能「稱霸」,必須能有有效率的核動力航艦才能「稱王」。而當這一刻來臨時,一山難容兩虎,不必在東海、台海、南海做文章,美國必要出手「維護美國利益」。
試想,中國現有的常規動力航艦,遠海長航時除了要帶上「帶刀護衛」各式驅逐艦、護衛艦外,還得帶上「大奶媽」大型綜合補給艦,等於受保護的對象至少有2,而且作戰時間、距離都受限,如果海外沒有補給基地,就無法延伸攻擊力,僅能在區域「稱霸」,目前我們似乎還沒看到中國航艦突破「第二島鏈」;但若是核動力航艦「近乎無限的續航能力」,除了航艦上省下艦用燃料的空間,進而攜帶更多艦載機燃料和武器儲備之外,補給艦載運油料就僅需供應驅逐艦、護衛艦及艦載機使用,可以與航艦打擊群拉開「安全距離」,使艦隊作戰時保護對象更能聚焦,作戰時間、距離即能拉長,突破「第二島鏈」就不是難以達成的事,更嚴格地說,可能威脅美國西岸,挑戰世界強權,「稱王」於天下。在這種情形底下,美國絕不可能默不作聲。
至於中國透過所謂的專家學者打造的「4常4核」航艦建造夢,也不是完全沒道理的事。「4核」是緩兵之計,在建造「4常」的工程期,甚至在後續可能出現「滿足期」時,拉出一段思考解決或發展核動力航空母艦反應爐的技術發展時間,這是其一。至於其二,「4常」構建中國「反介入」(Anti-Access,A2)、「區域拒止」(Area Denial,AD)能力,白話文的說法就是「挨打」還能還手的能力,若在近岸區域對決美軍,解放軍的算盤是有陸岸可以支援,「短期目標」例如台海、南海問題可能都能獲得解決,「4常」基本上是足夠的;而且這種學者放話不是官方訊息,給了未來「5常」、「6常」的可能空間。只是不能說的秘密是中國現在還沒有能力挑戰美國,所以早早說自己還搞不定的事,根本是百害而無一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