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立委王世雄今傳出不敵胰臟癌過世!胰臟癌位居國人十大癌症死因第7位,因早期症狀大多不易鑑別,確診時多是晚期階段,甚至擴散到其他器官。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肝膽腸胃科主治醫師曾晟恩曾發文提醒,民眾若發現身體突然出現爆瘦、躺平時後背痛、黃疸或油便等異狀,就要提高警覺,趕快由醫療團隊安排詳細檢查,即早發現。

曾晟恩表示,曾有一名60多歲的退休公務員孫先生,一年多前自覺左邊上腹痛,一年內爆瘦將近20公斤,期間也有就醫檢查、吃藥卻都沒有改善,輾轉來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就醫,安排電腦斷層掃描後,才發現是胰尾癌症中晚期。另一名80多歲老婦人曾在其它醫院檢查出胰尾巴疑似有腫瘤跡象,但在種種考量猶豫之下沒立即開刀,後來轉診至亞洲大學附屬醫院時,癌症卻已經進展到第4期,癌細胞更擴散到骨頭、肺、肝,錯失早期治療的良機。

曾晟恩指出,胰臟分為頭、體和尾三部分,依據腫瘤形成位置不同,會出現不同的症狀,若是發生在體部以及尾部,由於可能壓迫到神經,會出現上腹、肚臍周邊疼痛,而強烈的劇痛會產生轉移現象,延伸到背部。

由於胰臟位置在後腹腔,屬於腹部最深層的地方,因此患者彎腰時疼痛會舒緩,但只要一躺平就會壓迫到腫瘤,使疼痛加劇,剛開始患者會以為是骨頭痠痛、腰痛或者是背痛,容易忽略是胰臟癌的可能性。有些患者也會伴隨出現食慾變差、暴瘦的情況。

若腫瘤若長在頭部,則可能壓迫膽管影響膽汁分泌排出而造成進展的阻塞性黃疸,眼瞼及皮膚可能變黃,膽囊腫大,糞便呈現灰白便,但較不會像膽管結石容易造成肚子痛因而容易被忽略,因此如果出現無痛性黃疸症狀,也應該就醫檢查是否是胰臟出現腫瘤。

曾晟恩提醒,因胰臟是重要的消化器官,主要控血糖、消化脂肪,若本身沒有糖尿病家族病史,但在50、60歲時才莫名發生糖尿病的情況,或者是因胰臟阻塞,而出現油便、脂肪便的現象,也有可能是胰臟癌的徵兆。

若是確診為第一、二期胰臟癌,建議透過開刀手術,若是第三或末期,可搭配化療、放療,但手術困難度高,術後容易出現滲漏、黃疸、穿孔、狹窄等併發症,加上幾乎80%以上的胰臟癌,發現時都已無法手術治療,5年的存活率都低於5%,可以說是預後最差的癌症。

曾晟恩表示,一般胰臟癌的危險因子主要有:家族遺傳、突變基因、抽菸、酒精,肥胖、少運動、糖尿病、慢性胰臟炎……等。建議民眾戒除菸酒,飲食少糖多運動,如有相關家族史等高風險因子的患者,應與醫師諮詢並建議持續追蹤檢查。